目前“主流”应对方式为展期、借新还旧等
巨额的地方平台贷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经济的头上。不过,在面对这把利剑隐藏的风险之下,众多融资平台和银行纷纷选择了“拖”——用借新还旧、展期、债务重组等一系列手段,把眼前的风险向未来转移。
“拖”字诀下的风险隐忧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日获悉,6月初,某直辖市的一家城投公司因所欠银行流动性贷款无法按时偿还,要求银行展期并转为固定资产贷款,而银行“被迫接受”的可能性很大。
银行周刊:“要求银行展期并转为固定资产贷款”,此举无异于城投公司给银行的“拖”字诀。
而事实上,在高企的地方融资平台贷下,很多城投公司和银行都面临此类问题。例如,根据财新《新世纪》近日报道的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滇公路”),该公司亦向债权银行发出违约通知函,而经过连日磋商和谈判,云南省政府要求滇公路撤回上述公函,并做出增资、垫款、补贴等承诺,以帮助该公司暂渡难关。这无异于债务重组。据悉,滇公路在建行、国开行、工行等十几家银行贷款余额近千亿元。
不过,在“拖”字诀下,潜藏的是平台贷更大的风险隐患。据多位业内人士描述,2008年底至2009年上半年,我国开启了新一轮平台贷投放热潮。其中,多数项目的期限一般为3年或5年,也就是说,2011年开始,我国将迎来一个平台贷还款高峰。而随着这个高峰的临近,不少地方都已经感受到融资平台贷款的违约风险。
根据国家审计署昨日发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在其对全国6576家融资平台公司的审计后发现,有1033家融资平台公司存在虚假出资、注册资本未到位、地方政府和部门违规注资、抽走资本等问题,涉及金额2441.5亿元;由于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的债务资金主要投向回收期较长的公益或准公益性项目,盈利能力较弱,有26.37%共计1734家融资平台公司出现亏损。
“现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违约概率的确在上升。”建行天津某支行公司业务部人士对本报记者称,在判断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时,一般关注财务报表上的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负债率、经营性现金流,而现在很多项目的这些指标都很不理想。
此外,《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中还指出,2010年底,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分别占两级政府总数的19.9%和3.56%。由于偿债能力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截至2010年底,有22个市级政府和20个县级政府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还有部分地区出现了逾期债务,有4个市级政府和23个县级政府逾期债务率超过了10%。
审计结果还显示,从债务偿还看,2010年有358家融资平台公司通过借新还旧方式偿还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其他相关债务1059.71亿元,借新还旧率平均为55.20%;有148家融资平台公司存在逾期债务80.04亿元,逾期债务率平均为16.26%。
平台背后的博弈
但是,依靠“拖”究竟能否解决问题?
根据《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万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万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7万亿元,占15.58%。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余额约9.09万亿元,而央行6月1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年末,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据此测算,平台贷款规模上限为14.4万亿元左右。
而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可以在规范文件出台之前,将平台贷款的性质转换,如转为正常类。原因在于,平台贷项目多为持续多年,且一直为展期或者循环抵押项目,一旦纳入平台贷款则受到严格监管。
银监会2010年年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24万亿元,而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余额达到1.3万亿元,应对潜在损失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虽然银行业的拨备余额足以覆盖不良贷款余额,但是,一旦平台贷出现较大程度的违约,它又能覆盖多少?只要平台贷现有余额出现10%的损失,就足以抹平银行业的拨备余额。
针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如何化解和防范的问题,银监会监管部人士略显悲观,他告诉本报记者,“这种风险的化解更多是由政治来决定的,而不是经济,地方政府在上项目的时候已经预料到以后出了问题,中央政府或多或少是要兜底的。”
他还表示,地方融资平台交织着各种博弈,中央和地方、地方政府和银行、银行和监管层等,“化解风险首先要进行清理,要在制度上明确理顺责任关系,但是这和我们的体制有关,消除不太可能,只能尽量把危害降低。”
“他们最关心的不是资金成本,而是期限和额度。”一位从事城投债承销的投行人士对本报表示。“他们”正是地方政府官员。
该人士表示,他接触的许多地方政府官员,都只考虑怎么借钱,从不考虑怎么还钱,因为只要把期限拉得足够长,在自己的任期内风险不暴露就足矣。
但无论是债务期限延长,还是通过各种手段将已经暴露的风险掩盖在未来,该来的都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