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尴尬零成交 信用缓释工具等待正名-银行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7 22:33:37]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近日,相关权威人士透露,信用衍生品管理办法诸多细节待定,但不出意外有两点将在方案里面获得突破:一是“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这个名词将纳入到新规定中;另外,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资本缓释功能也将获得监管层认

近日,相关权威人士透露,信用衍生品管理办法诸多细节待定,但不出意外有两点将在方案里面获得突破:一是“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这个名词将纳入到新规定中;另外,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资本缓释功能也将获得监管层认可。

记者了解到,5月底银监会开始在业内征求意见的《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业务风险管理的初步方案》,银行已于6月上旬陆续上交了反馈意见。

银行市场周刊银行周刊:
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支付行业或迎寒冬
银行业2011年八大星闻 2012年新增信贷8万亿成业内共识 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全线超5% 银行卡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利率市场化或令银行少赚一半 退休阿姨托办信用卡 被骗47万 和讯网信用卡频道正式上线

自2010年10月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以来,这种新型的信用风险衍生工具一直未获银监会等部门在规范性文件层面上的认可,也无明确依据直接适用2008年出台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中关于衍生品业务资本缓释功能的规定。

“对于银行来说,买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最大诉求就是资本缓释,降低风险暴露,从而降低风险资产权重和资本消耗,但这一直没有实现。”北京银行(601169,股吧)相关人士认为,这是目前银行参与不积极的主要原因。

零成交的尴尬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推出以来,今年至今零交投的情况让交易商协会颇为尴尬。已经推出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包括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两种,前者是一对一的个性化的产品,而后者则是由非标的债务的第三方创设,面向市场公开发行的标准化产品。

不过根据交易商协会信息披露,自2010年11月5日,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上线交易,至今未有新合约达成。

当时首批共有9家交易商达成20笔合约交易,名义本金合计18.4亿元人民币,参与首批交易的机构涵盖了中外资商业银行和信用增进机构。每笔合约均针对单笔特定的标的债务,标的债务类型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贷款。

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第一批交行、民生和中债信用增进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中债公司)2010年10月份推出4只后,2010年年底,浦发、兴业、汇丰和中债公司第二批又推出了4只。

但从二级市场交易来看,除了2010年第一批产品有过交易外,2011年至今,市场上都没有CRMW的交易。

政策障碍待解

一方面国内超过50万亿贷款和9万亿信用债的信用风险暴露,另一方面,推出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至今的名义本金(包括CRMW和CRMA)不超过30亿,且二级市场冷清。

银监会出台规定为CRM正名显得尤为急切。

据了解,就资本如何缓释的具体细节,目前上报回馈意见的银行,还少有提出具体意见,务虚的较多。

另外,虽然目前除了银行和中债公司外,还没有其他非银行机构成为CRMW的创设机构,但除了银行外,一些券商也申请到了CRM的交易商和核心交易商资格,不少还签署了交易CRMW业务必备的《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凭证特别版)》,可谓“只欠东风”,因此CRMW何时对非银机构打开大门也成为业内期待的重点。

前述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除了资本缓释功能的缺失外,交易主体过于单一,确实是造成目前CRM冷清的另一大障碍。

此前,由于非银行机构参与创设CRMW成为信用缓释工具的卖方,意味着银行的信用风险将向券商、保险等机构转移,因此监管层对非银机构参与CRM一直有顾虑。不过这些非银机构本身也持有大量的信用债,分散风险的需求强烈。

他透露,目前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等已就非银行机构参与CRM业务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在具体操作上可能会谨慎一些,是否会在后期出台的文件中明确也还未知。

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还来自于,比如在将要出台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风险管理办法中,信用衍生品的范围将不限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还包括国外常见如总收益互换等其他信用衍生工具,规范范围的扩大或许会影响银监会出台规定的时间。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