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净减少4678亿元到净增加713亿元,住户存款在4、5两个月经历一场大逆转。
6月13日,央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5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11万亿元,同比多增19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713亿元,逆转了4月份减少4000多亿元的势头。受到住户存款大幅减少的影响,4月份人民币存款仅增加3377亿元,同比少增8325亿元。
银行周刊:“4月份住户存款大幅减少的原因一是负利率导致资金外流,二是4月末是季初,一些在一季度末到期的资金重新投资于理财产品也导致存款减少。5月份是一个季度的中间,存款增幅相对正常,住户存款增加700多亿元与往年相比也不高,主要还是理财产品吸引了大量资金。”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
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全行业理财产品的募集规模达到了5.6万亿元,而去年全年总募集规模也不过7万亿左右。发行量大增的同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节节高升,上周发行的一个月以下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已经达到3.71%,远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
住户存款大起大落
一季度,住户存款比年初增加2.7万亿元,同比多增6621亿元,但到4月份人民币存款却猛然减少4678亿元,令不少业内人士颇为意外。
存款搬家在千亿以上规模的现象并不常见。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2007年4月、10月及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国内住户存款均发生了多则近7000亿、少则1600多亿的搬家现象,但同期股市也出现了上涨,与今年4月份的情况迥然有别。
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资深分析师付兵涛认为,在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储蓄存款流向理财产品是比较合理的解释。“银行理财产品大量发行会导致储蓄存款变为银行同业存款,进而从货币统计中消失。理财产品到期日大多数集中在季末,表现出来银行存款就增加,而4月并不是理财产品集中到期月份,大量理财产品的资金趴在理财账户上。”
建行研究部高级经理赵庆明则表示,4月份的存款数据令人迷惑。“按照常理,银行存款的增量不应该少于外汇占款和新增贷款之和。理财产品的资金最终并未离开银行系统,大部分会体现为企业存款或同业存款,住户存款和企业存款之间应该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单单是理财产品也无法解释几千亿存款的"消失"。”
付兵涛称,除了理财产品,4月份黄金、白银价格均创历史新高,贵金属投资也分流了部分储蓄存款。
多位分析人士均认为,4月份的数据异常,5月份的存款数据比较正常,至少高于外汇占款和新增贷款之和。“预计未来随着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减小,流动性局面相对宽松,存款增长会更平稳一些。”连平表示。
理财产品“价格战”
伴随着住户存款的大起大落,是银行理财产品的白热化发行。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6月前两周银行已发行542款理财产品。5月份由于其间有端午假期,发行量较4月份的1294款有所下降,但亦达到1105款。
由于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大增,各家银行储蓄存款的波动明显加剧。根据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的一份研究报告,4月份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交通银行均出现存款大幅净流出,而中小银行成为吸存主力军。
与此相呼应的是,中小银行是发行理财产品的主力军。据普益财富统计,4月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556款理财产品,占发行总量的42.03%。与此同时,中小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亦普遍高于大银行,一些3-7天期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甚至高达6%。
进入6月份,随着监管层对银行实施日均贷存比考核,存款竞争变得更为激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变得更密集,预期收益率上调更是掀起一场“价格战”。以招行为例,近日其全面提高了各个系列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提高幅度从0.05%至1.2%不等,尤其是21天期限的“点贷成金”产品,年化预期收益率水平一次性从原先的2.8%调整至4.0%。
“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水涨船高,实际上是银行融资成本的上升,不过今年以来受到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银行的贷款利率多数上浮,贷款收入增加,因此融资成本上升还能扛得住。”连平表示。但随着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融资成本到一定水平后可能造成银行亏本经营,通过这种方式来拉存款可能难以为继。
赵庆明则认为,虽然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上升,但银行不会做亏本买卖,一般都在资金运用的合理范围内,而一些小银行“不惜血本”主要是为了解决流动性危机,“因为一旦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损失是无穷大的,所以要从银行的总体收益去看待理财产品。”他还指出,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是满足企业的融资需要,这也是为何一部分住户存款会“曲折”转化为企业存款的原因。据社科院金融所理财中心的估计,2011年第一季度借理财产品进入信贷市场的资金至少有1.6万亿元,主要通过组合类理财产品。
此外,债券和货币市场亦是理财产品资金的重要流向,今年以来该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也推升了理财产品收益率。5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93%,比上月上升0.77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03%,比上月上升0.8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