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悬在2700点。
6月2号,上证指数最低跌至2676.54点,创出了这一波下跌以来的新低,这也是上证指数近期第二次盘中跌破2700点,到收盘,上证指数虽然勉强回到2700点上方,但是当天跌幅仍高达1.4%。
在当天所有板块中,只有内蒙古概念、稀土永磁、钢铁和黄金股整体出现了上涨。
银行周刊:下跌板块中,银行业成为拖累大盘的元凶,整个银行板块跌幅达到了2.17%,跌幅最大的华夏银行(600015,股吧)跌幅达到5.25%,12家银行股跌幅超过3%,板块整体跌幅仅次于水利建设和教育传媒。
就此情势本报从采访中了解到,基金人士普遍对此次银行业的下跌表示理解,一位基金内部人士介绍,一些做绝对收益的机构比如大的券商自营部门和保险,仓位一直很高,随着大盘的下跌,达到这些机构的止损要求、今年仍有正收益时,流动性好的银行股就成了这些机构“剁股”的首选。
而从中期看,业界认为,对于政府清理地方债为银行股带来的影响,无需过度忧虑。
而综合看,股市“政策底”的出现,尚待通胀拐点的到来。
银行股恐慌
“此次恐慌性下跌除了受海外股市大跌拖累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忧虑政府清理地方政府债务的过程中,银行可能须承担部分损失。”来自大成基金的观点代表了比较普遍的忧虑。
引发这次忧虑的是一篇海外媒体的报道,该报道称中国政府准备在今年6-9月清理2万亿-3万亿人民币有违约可能的地方政府债务,把部分债务转入新设的公司,并放开省市级政府的发债,中央政府和银行会各承担部分损失。
“这当中银行可能须承担部分损失,”这成为引发市场担忧的重点。
面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巨大贷款规模,银行的承受能力实在有限。
央行6月1日发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首次披露,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年末增长25%以上。报告披露,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这意味平台贷款规模的上限达到14.4万亿元。
据银监会发布的《银监会2010年报》显示,去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由此可以知道,银行业全部的利润不到地方融资平台规模的7%。
面对地方融资平台巨大的贷款规模,银行业的利润实在渺小。让银行业“稚嫩”的双肩去承担地方融资平台哪怕很小比例的损失,都相当沉重。
而银行业的利润占到了整个A股市场全部上市公司利润总和的40%以上,如果银行股的利润下降,整个A股的估值都会上移。因此,该消息不仅仅冲击银行股,而且冲击了整个A股市场。
虽然如此,机构也同时认为,市场的担忧太早了。
“该报道很可能只是政府高层在试图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时的一个较为初步的思路和设想。大部分设想的可行性不够,执行细则短期内也很难制定。暂时也难对上市银行的经营、资产质量和利润带来直接的影响。”大成基金认为。
另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大规模基金公司投资总监也认为,对于融资平台的问题不需要过度担忧。
“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已经困扰银行股很久了,银行业的估值水平也正是随着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担忧,一步一步降到现在的水平的。”上述人士认为,“央行的数据只是说总额有这么大,但并没有说明这些都会成为坏账,相较于上世纪90年代,现在银行的管理已经很规范。”
他介绍,不久前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进行过专门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到,很多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都是有抵押的,比如抵押土地,上市公司股权等等。
“无疑,这些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里面,肯定会有坏账,但是相信银行可以用时间来慢慢消化掉。”该人士介绍。
谁在做空?
虽然中期内业界纷纷表示对银行业未来不担心,但是短期内银行股的大跌却需要分析原因。
上述基金人士同时也透露,大家都对这次下跌表示理解。
他介绍,据业内了解,一些做绝对收益的机构比如大的券商自营部门和保险,仓位一直很高,随着大盘的下跌,达到这些机构的止损要求、今年仍有正收益时,流动性好的银行股就成了这些机构“剁股”的首选。
事实是,今年以来,仍有正收益的板块已经风毛鳞角了,但是银行板块却恰是其中一个,截至6月2日收盘,今年以来,银行业的总体涨幅仍有3.3%。
在保险和券商自营盘不计卖股时,另一主要机构基金却无力承接。
“券商测算基金的仓位都很低,实际上测算的误差很大,因为很多基金的仓位都已经偏向防御,比如超配食品饮料、医药等等,如果某一周这些防御性板块跌得少,基金净值跌幅就会小,而如果大盘同期跌幅比较大,监测就会显示机构的仓位很低,这就产生很大的误差,我们私下打听一下,大家的仓位其实并不低。”某基金公司投研部门负责人表示。但是机构在止损,这也很容易被理解成,或将成为最后一波杀跌。
上述人士表示,最近也的确观察到一些异动的现象。“最近一些个股明显出现了异动,比如中国石油,比如稀土板块,还有就是民生银行(600016,股吧)、深发展(000001,股吧)前一段时间的逆势表现,的确可以发现,有一些资金在寻找机会。但是这些股票的异动都未能持久,而且这些股票的异动也缺乏配合。”
因此,该人士分析,如果近期出现一波机构的杀跌,市场可能会出现一个阶段性的底部;但同时市场探出来的底部并不是真正的底部,真正的底部必须是政策的底部。
对于政策底的揣测一直是机构们关注的重心。
在4月CPI数据出来后,机构已经开始有一些乐观预期。
“上周,有一家大券商的策略研究员过来路演,就很肯定地告诉我们5月CPI会降到百分之四多点,政策会放松。”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研究员告诉记者。
但是也正是从上周开始,随着异常天气情况等影响,市场对于5月份通胀的担忧加剧,大盘指数不断走低一路伴随而来。
至今,市场比较一致的预期是,5月份CPI可能在5.5%左右,“我们估计会在5.5%-5.7之间”,上述研究员表示。
上述研究员同时预测,端午节假期可能会迎来一次加息。今年以来,每个月提一次准备金率和隔月加一次息,已经开始形成规律。这对市场来说,无疑又是一次考验。
而政策底的最终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通胀何时出现真正的拐点。
在6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5月制造业与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2%、较上月下滑0.9个百分点后,摩根大通就发布报告预计,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将于6月或7月达到5.5%的峰值,之后从9月开始逐步趋缓。
不过这一判断仍存不确定性,原因在于干旱问题难以判断。
“若目前干旱状况持续,则可能在未来几个月中加剧通胀上行的压力,而在这种情况下,预期中的CPI 趋缓亦可能将延后。” 摩根大通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