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存款准备金率是否可以无限度的调整问题,并没有随着央行多次表态而停止争论。
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近日就撰文指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要考虑部分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承受能力等问题,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银行业人士就准备金率上限发表看法。此前,也有来自中小银行的人士认为,存款准备金率的无限度调整将对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带来较大冲击。
银行周刊:不过,有市场人士认为,对于银行业而言,存款准备金上限之争背后实质更多是利益问题,其频繁调整将使整个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理论上不存在调整上限
作为央行货币政策中最为倚重的工具之一,尽管已经位居20.5%的高位,但从现有的政策走向来看,其仍将是未来回收流动性的主要工具。而从现有的情况分析来看,由于其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存在着被其他因素的冲抵效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上调空间。
通常而言,法定存款准备金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将直接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减;二是通过乘数效应,决定基础货币扩张或缩减的倍数,后者对货币供应量所产生的作用无疑要远远大于前者。
自2010年至今,央行已经连续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从相关数据来看,其所起的作用只能用有限来形容。最明显的证据是,今年3月末的货币乘数高达3.94,货币扩张能力仍然较强。通过对比来看,比上年末高0.02,出现了不降反升局面。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在情理之中。尽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出现了上调,但同时也伴随着超额存款准备金的下降。由于二者对货币乘数的作用原理相同,一升一降的后果自然是货币乘数不变或者是变化较小。
此外,随着央行连续的加息以及决策层频频表露出对抑制物价上涨的决心加之季节因素等致使影响货币乘数另一指标现金与活期存款比率也出现了小幅下降,这对货币乘数的提高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正是由于其他因素对法定准备金率上调的牵制作用,使得该工具的效果大大打了折扣。如果顺着这一逻辑思路,未来的货币乘数或将仍居高位。
从超额存款准备金来看,尽管3月末已经降至1.5%的较低水平,但鉴于银行体系流动性仍然较为充裕,尤其是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而带来的外汇占款增加而新补充的流动性,这意味着其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牵制作用仍然存在。
在近期人民币升值趋势加快的作用下,“热钱”正在加速流入国内。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外汇占款达到4000亿元,但3月份我国实现贸易顺差仅为1.4亿美元,分析人士认为,由于人们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增强,导致近期结汇量的大幅攀升,最终推高了外汇占款增量,也推高了基础货币的发行规模。
此外,从现金占活期存款的比率来看,其主要受经济主体未来打算进行现金交易和非现金交易的比重、持有现金和存款的相对机会成本(一般以二者收益率差异来衡量)、预期通胀率、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在国内,基本上每年第二季度都是现金存款比率最低的时期,而从第三季度开始逐步提高,到第四季度达到最大。这意味着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该比率将呈现下降之势,并从而引起货币乘数的提高。
综合分析来看,由于其他因素的反向作用,即使未来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货币乘数出现下降的可能性也较小。这也意味着该政策的频繁调整并不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不可控制的扩大影响,未来仍然具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流动性冲击与利润之争
不过,也有相关人士认为,尽管对于整体流动性的影响可能有限,但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单个银行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银行带来的流动性冲击则值得关注。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近日就撰文指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要考虑部分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承受能力等问题。
银监会此前在其发布的2010年报中表示,去年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逐步回落,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性不断加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上升。高息揽储、高价交易存款等违规行为可能出现。
中小银行的可能蕴含的流动性风险也正在引起银监会的重视。在银监会2011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提出,要防范流动性风险,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持续、动态的监测,按月度监测日均存贷款流动性水平,并要求银行切实规范存款业务经营与考核行为。
据记者了解,为了应对季末存贷比等指标考核,一些商业银行正通过将理财产品到期日集中安排在月末等予以缓解,这也导致存款季末出现明显冲高情况。
普益财富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今年一季度,与2010年相比,期限在半年以下的理财产品占比已经超过了全部产品的80%,其中,一个月以下的超短期产品发行量提高了5个百分点,成为各期限段中发行量最大的银行产品之一。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就一些中小银行以影响流动性为由而提出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存在上限一事,并不能成为理由。
“在整个银行体系流动性仍然较为充裕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型银行出现的流动性紧张完全可以通过银行间市场来解决,只不过需要面临着拆借利率走高情况。即使是整个银行体系出现短暂的流动性紧张,也完全可以通过公开市场的逆回购等方式来解决”,上述人士表示。其实,对于银行而言,有关存款准备金上限之争背后更多是利益问题,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将使其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货币乘数效应是如何体现的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决定。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准备—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存款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
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四大因素
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
(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导致生息资产收益减少,人们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宁愿多持有现金,这样就加大了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
(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
总之,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比率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等因素决定。而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
因素分析
一国货币供应量大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取决于现金比率(k)、定期存款比率(t)、超额准备金比率(e)、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rd)和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rt)。
(1)现金比率(k),即流通中的现金占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k值大小,主要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资产偏好。一般来讲,影响k值的因素有:公众可支配的收入水平的高低。可支配收入越高,需要持有现金越多;反之,需持有现金越少。
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心理。预期通货膨胀率高,k值就高;反之,k值则低。
社会支付习惯、银行业信用工具的发达程度、社会及政治的稳定性、利率水平等都影响到k值的变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k值越大,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2)超额准备金率(e),e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决策。商业银行愿意持有多少超额准备金,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大小,即生息资本收益率的高低。
借入准备金的成本大小,主要是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高低。如果再贴现率高,意味着借入准备金成本高,商业银行就会保留较多超额准备金,以备不时之需;反之,就没有必要保留较多的超额准备金。
经营风险和资产的流动性。如果经营风险较大,而现有资产的流动性又较差,商业银行就有必要保留一定的超额准备金,以备应付各种风险。
一般来说,e值越大,货币乘数越小;反之e值越小,货币乘数越大。
(3)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d)和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t)。rd和rt的大小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的。若rd、rt值大,货币乘数就小;反之,若rd、rt值小,货币乘数则大。
(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
(张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