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信贷紧缩仍未有放松迹象。面对蓬勃的信贷需求,商业银行贷款投放欲望被牢牢地压制。
4月13日,接近国有大行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4月清明节假日刚过,短短几个工作日,四大行便释放出700亿元人民币信贷额度,整体信贷投放大体延续了上个月的紧张态势。上述人士透露,工农中建3月份新增贷款分别为610亿、640亿、480亿和690亿,新增总额近2430亿元。
银行周刊:另有银行人士透露,国内银行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或为5800亿,但最终数据尚待14日央行揭晓。若以5800亿计,2011年一季度新增贷款约2.16万亿,较去年同期减少5700多亿,信贷收缩可见一斑。
信贷收缩的背后,正是监管层不断趋严的调控政策。
4月12日,有消息称,监管层将自6月起对银行日均存贷比进行监测,要求不得高于75%。此前,存贷比监控先后经历了季末达标、月末达标等考核时点,监控要求步步加码。
与此同时,2010年银监会全面推行的“三法一指”(《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正在发挥功效。今年初,银监会规定年内确保要各银行按照“三法一指”走款比重达到80%以上,这在贷后管理方面牵扯了银行不少精力。
一股份行信贷管理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相较于固定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走款比重达到80%对银行压力很大,目前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旺盛,且主要集中在流动资金贷款领域。
银行信贷补救术
信贷紧缩下,各家银行的贷款额度不得不打些折扣。
由于央行此前推出的信贷调控新手段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尚待完善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银行人士表示,目前商业银行基本按照年初核定的信贷规模,以“3∶3∶2∶2”的节奏发放贷款。
信贷资源有限,商业银行纷纷瞄准收益更高的中小企业贷款“红海”。建行东北分行一位人士告诉记者,该分行一季度对公贷款额度几乎全部投放于小企业和涉农企业,根据总行要求,分行计划几年内小企业贷款占比要由目前的9%-10%提高至25%。在他看来,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个人贷款比重在50%、25%和25%是一个不错的目标。
信贷额度偏紧之下,信贷需求之火却越烧越旺。
商业银行祭出“以价补量”策略。
一方面,银行纷纷提高贷款定价水平,某国有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即便是城建类基础设施贷款利率水平,也较基准利率普遍上浮5%-10%,而银行议价能力较弱的铁路贷款,目前利率水平也已调整至基准利率。
上述城商行资金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地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20%已经非常普遍,而不少机构已经以20%的利率上浮为起点了。
“以价补量”的另一个侧面是,各家银行目前主要按照贷款综合收益率高低来发放贷款,综合收益率高的优先发放。
国开行江苏分行人士告诉记者,所谓综合收益率,主要参照几个因素,一是贷款利率水平,二是贷款相伴生的业务情况,比如项目贷款带来的存款效益,还有相关财务顾问费用、国际结算业务等中间收入。另外,银行对于战略性客户也会做出贷款优先安排。
然而,银行的信贷补救术,远远不止于此。间接融资受阻,银行就从直接融资即债券承销上多下工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国有大行资金部门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各大银行纷纷加大对客户的直接融资服务,尤其是地方企业,平台贷款收紧后,发债空间还很大。
进入2011年,此前一度因政策不明而消沉的城投债再度活跃,即是最好的明证。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个月共发行企业债73只,募集资金合计800.78亿元,发行数目几乎是2009年和2010年的两倍,规模也接近于2010年第一季度907亿元的历史高峰。
一位国开行人士告诉记者,扩大直接融资工具的服务力度,表面上,商业银行增加的只有手续费一项,但对银行而言,全面服务客户的理念意义非凡。“你不做,有人做。一旦你的业务被别人抢了,这个客户的贷款业务也可能跟着走了。”
在这其中,受到贷款约束的地方企业,尤其是地方国企成为各家银行竞相追逐的合作对象。“从政策上讲,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鼓励措施,比如对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财政贴息,对商业银行也有一些奖励措施。”
因此,在人员设置、政策倾斜和资源配置上,各家银行均倾力不少。“人员配置上,今年以来不少银行的相关业务几乎是总-分-支全覆盖,过去这些银行只有总行有相关业务,很难覆盖到分行,现在甚至连支行都配置了相关业务人员。”“三法一指”的80%底线
对商业银行而言,以“三法一指”为代表的贷款新规,也让其备受约束。随着年内新增贷款受托支付比例须达到80%的监管要求出炉,“实贷实付”、“受托支付”和“贷放分控”等要求牵扯了银行不少精力。
上海银监会3月底披露的数据显示,上海银行业2011年前两个月新发放固贷、个贷、流贷三种贷款受托支付比例为72%,比2010年大幅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不过,监管要求进一步提高,即辖内金融机构要力争在6月末实现新增贷款受托支付比例达到或接近80%。
半年内提升至80%,对银行而言并不那么简单。
本报记者此前获得北京银监局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份,其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固贷、流贷新规执行率高达90%和74%,且根据对27家银行进行的重点抽查数据显示,发现问题的笔数和金额占抽查样本比例分别为5.15%和11.83%。
一位当地监管人士透露,银行自查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测算不准确、合同对贷款用途约定不明确、受托支付比例较低和部分贷款用途与申请不符等方面。
对于银行而言,实体经济对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旺盛,而流贷监控也较难。即便是固贷,“实贷实付”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
其中,未严格按照工程进度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仍然是固定资产贷款发放的主要问题。2010年相关检查发现,27家银行中有3家存在上述问题,涉及贷款为4笔,贷款金额12.2亿元。
比如一家银行分别于2010年8月26日和9月21日发放贷款2笔,合计10亿元;但截至当年12月1日,除支付1.65万元外,其余贷款资金仍滞留在借款人账户长达三个月。
为此,监管机构再度强调,商业银行发放固定资产贷款,必须严格审核工程进度和有关用款政策,按工程进度分批发放,禁止一次性将贷款发放至借款人账户,然后逐步对外支付。
“有的银行对"受托支付"的理解,重形式轻实质,甚至忽视受托支付的关键是将贷款资金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手,因而导致了资金挪用。”上述股份行人士分析。
但银行自有苦衷。上述人士表示,对于银行而言,固定资产贷款客户一般都是大客户,银行议价能力本来就低,说到“实贷实付”监测,银行压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