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
2005年底,上海银行获准在宁波设立异地分行,标志着城市商业银行单一城市经营的模式被打破。从此,更名、扩张、上市成为城商行发展的“三部曲”,一些经营业绩较好的大型城市商业银行首先更名,去掉原有名称中的“市”字,淡化地区色彩,淡化政府色彩;跨区经营,发展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的银行;剑指上市。
银行周刊:学术界、企业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是否应该离开本土、跨区经营争议颇多,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已成不争的事实,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在城市商业银行域外扩张中,如何确保城市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非常关注的问题。
资金跨域外流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商业银行都有属地政府的注资,由地方政府控股,是“政府的银行”。但是,实施跨区经营后,为了抢占当地市场份额,银行在存贷比考核、资金、项目审批等方面会为异地分行提供更多的优惠措施。2009年,北京银行上海分行贷款总额达200亿元,而存款总额仅为150亿元,导致资金从属地流向了异地,异地分行成了属地的抽水机。这一现象与属地政府投资的本意不符,如果这种现象扩大到一定程度,势必造成投资方与经营方的利益冲突。
从城市商业银行方面来说,远离其立足之本,远离其“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后,如何保持属地政府的支持成为新的课题,对于属地政府而言,如何在保证城市商业银行不断追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坚持资金对属地经济发展的支持同样成为新的课题,如何协调城市商业银行与属地政府的关系的问题摆在了双方的面前。
笔者认为,城市商业银行与属地政府必须在制定对外扩张战略时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照顾投资与经营双方的利益,明确双方的责、权、利,防止以后矛盾的发生。
褪去本土保护层如何发展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域外扩张主要采用并购或者新开网点设立分行的方式,无论哪一种方式,其分行的经营模式都将是一个新的课题。
城市商业银行在属地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扎根于本土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关系营销,这些都是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具备的地域、人缘等方面的优势。一旦实现跨区域经营,城市商业银行原有的两大优势背景都将丧失,这将使它在域外扩张时,褪去保护层,一旦遭遇重大风险或危机,就会显示出明显劣势。正如“只有等到海潮退去,才能知道谁在裸泳”。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在本土的成功发展模式不可以在异地简单复制,处于完全市场竞争中的分行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屹立不倒,首先必须明确自己所处的环境,完全按照市场经营法则来制定各项经营策略。
其次,努力实现经营地的本土化,保持中小银行特有的关系营销优势。
第三,必须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目标,寻找突破口,针对特定服务对象开发新的产品,建立品牌效应,逐步做大做强,实现新的跨越。
域外扩张信贷管理问题
从现实情况看,城市商业银行基于关系营销基础上所获得的“软信息”,在信贷决策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所谓软信息,是指通过与企业、企业所有者的长期业务或非业务联系获得相关信息,包括一些不能在企业财务报表上体现出来的经营信息,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品德、经营能力和信誉等信息,这些信息具有人格化的特征,通常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系统内传递,容易失真,每经过一个管理层级,都会增加新的干扰变异度。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层级少,层级之间的地理距离近,减少了干扰变异度的影响,“软信息”成为他们与大银行竞争的优势所在。实行跨区域经营后,城市商业银行大多建立起了“总行—分行—支行”三级管理体系,管理层级增加了,层级之间的距离也增加了,“软信息”优势也逐渐丧失。
为适应跨区域经营和信贷业务拓展的需要,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实现现有信贷管理体系的改革,在保持原有“软信息”优势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硬信息”(指经过了外部审计,以书面形式或电子文档形式表现出来,在系统内部传递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担保等信息)管理体系,适应多层级、跨区域的管理需要。
城商行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也需要相应存贷款业绩的支撑。面对业绩压力,同时为达到监管部门存贷比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尽可能吸收存款做大资产规模。为了能拉到存款,各银行使出浑身解数,高息揽存、返点奖励层出不穷,在揽储大战中,资金来源、未来风险收益等基本的风险控制退居二线,“齐鲁银行案”便是一例。随着异地网点越来越多,管理战线越来越长,风险的管控也越来越难。城商行管理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完善、制定各项风险防控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建立起新的风险监管体系,确保稳健发展。
并不是每一家银行都要在规模和效益上达到世界一流银行的水平才算成功,在一定范围、一定地域做到非常有影响力也是成功的。近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中小商业银行要制定好发展战略,不应盲目追求规模大小、速度和排名,要有取有舍,要走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的发展道路,追求稳健的资本和资产回报率,提升客户满意度。
(作者系广州银行连新路支行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