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积极酝酿的货币政策创新工具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机制面临难产。
2月21日,多位国有大行商业银行人士向记者透露,酝酿中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的方案,由于其在操作层面存在的种种缺陷因素已被决策层暂时搁置。
“此前的方案复杂、一些主观性指标可操作性较差。”某国有银行计财部人士透露,但这并不意味着央行会放松流动性管理,只不过原先指标可能会进行一些调整和修订,暂时仍以信贷投放规模为主要参照指标,其它再议。
银行周刊:他同时强调,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方向和方法未变,但依据要调整,目前具体调整方案尚不明确。
而针对媒体有关“动态差别准备金率公式因过于复杂而夭折”一说,当日,央行有关部门人士向记者做了明确否认。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也向本报透露,目前方案尚在进一步完善中,酝酿中的方案除针对存款类金融机构外,还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进行要求,要求其在央行开设特殊存款账户。
动态差别准备金率方案暂时受阻背后,更牵涉央行和银监会在监管权限上的进一步明晰与界定。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其实早在2009年央行就曾设计过类似方案,但最终未能成行。
操作性困惑
“在情理之中!”21日,某国有大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向记者坦言,新政策作为中国央行的一种新尝试,尚缺乏经得住长期考量的理念支撑,“如果一个调控更多基于"一行一策"、一时一地的话,那么其与大的改革方向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新政策剑指经济过热趋向、信贷投放过猛、流动性压力过大几大方面。“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个权宜之计,而非常态化设置。”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陆磊也向本报表示,如一旦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多放贷是否也要进行差别准备金率调整。
根据原先央行拟定的内部方案,具体操作方面,2011年起,央行将按月测算及实施差别准备金措施,最初的实施范围考虑在全国性金融机构中试行。考虑到商业银行调整业务结构需要一定时间,2011年前三季度将给予商业银行依次递减的容忍度。
原先方案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即某一银行需要缴纳的差别准备金率,相当于按照宏观稳健审慎要求测算的资本充足率与该行实际资本充足率之差,然后乘以一个稳健性调整参数。
稳健性参数依据各家商业银行的稳定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其稳定性状况主要有流动性、杠杆率、拨备率等指标以及年度审计结论,信用评级变动、内控水平、支付情况及案件等因素。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操作性难点恰恰落在何为界定“按照宏观稳健审慎要求测算的资本充足率”,这一指标包含最低资产充足率(8%)、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与逆周期资本缓冲三个层面相加。
其一,在对于逆周期资本缓冲界定中,原有公式考虑到两个指标,即某行对整体信贷顺周期的贡献度和该行对整体信贷偏离度贡献。其中,对于信贷周期贡献度一值,要考虑(全部贷款/GDP)偏离长期趋势值的程度,评估宏观经济的热度。上述银行业分析师表示,“该指标含有很大的主观性,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少困惑。”
其二,至于如何界定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一位资深银行业分析师表示,目前央行和银监会就如何界定系统重要性机构尚不明确。
监管边际新说
操作性难题似乎不是真正的症结。
在一些商业银行人士看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创新,将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有效结合起来,在应对流动性压力方面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操作层面,可能会涉及到部门之间的协作和协调,包括信息交互、数据统计等各方面,这也牵涉到央行与银监会监管权限划设。
目前,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公式中一个重要指标“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只呈报给银监会。
同时,央行将触角伸向微观监管,需要其在机构设置上做出相应安排。此前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就向记者表示,此举相当于央行再次成立一个“监管司”。
不过,在2011年第一季度经济形势通报会上,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按照目前与人民银行协商的意见,今年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由人民银行负责,银监会主要从审慎监管角度予以支持和配合。
一位股份制银行战略规划部负责人向本报表示,与前两年信贷额度安排相比,动态存款准备金机制有一定的进步性,“给市场一个弹性空间和灵活性。”
不过,在陆磊看来,部门之间边际模糊在中国相当普遍,比如央行做窗口指导,而在实际操作中,银监会也经常会动用类似窗口指导的工具。“这并不是某个部门的问题,而是调控理念的问题,宏观调控更多地应该立足总量,控制住总量就控制住一切。管得太多太紧,会伤及微观部门运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陆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