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中资银行“走出去”小步变小跑 专家论战-银行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7 21:51:27]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小孩学游泳的最佳方法就是将他丢在水中,学会也好、呛水也罢,不在其中,永远不会游泳。银行走出去也是如此,不在水中永远也学不会。”招商银行(行情,资讯)行长马蔚华这样看中资行走出去的问题。在2009年

“小孩学游泳的最佳方法就是将他丢在水中,学会也好、呛水也罢,不在其中,永远不会游泳。银行走出去也是如此,不在水中永远也学不会。”招商银行(行情,资讯)行长马蔚华这样看中资行走出去的问题。

在2009年、2010年和刚刚开始的2011年,中资行“下水”的速度愈发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大,甚至有些学者竟称之为“跑出去”,其势头不言而喻。

银行市场周刊银行周刊:
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支付行业或迎寒冬
银行业2011年八大星闻 2012年新增信贷8万亿成业内共识 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全线超5% 银行卡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利率市场化或令银行少赚一半 退休阿姨托办信用卡 被骗47万 和讯网信用卡频道正式上线

其中,工行2011年春节的礼花开得分外妖娆:1月17日,5家欧洲分行相继开业;1月23日,又宣布与东亚银行达成协议,以1.4亿美元收购东亚银行美国子公司80%的股权,一旦执行,工行将成为第一家收购在美零售银行分支机构的中资金融机构。当然,“试水”的不仅是工行,有消息称,去年刚刚完成股改上市的农行也正在积极申设伦敦子银行。日前,建行悉尼分行也正式开业。有专家称,中资行走出去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然而也有很多学者对此表示担忧,什么时候走出去,怎样走出去,走出去以后怎么办,这些还都是问号?

中资行“走出去”全纪录

1981年,中国银行(行情,资讯)即在纽约开设了第一家国外分行,从此拉开了中资行走出去的序幕。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呈现出第一波并购高潮,但是步伐相对缓慢。2006年以来的第二波并购潮,陆续达成了11笔跨国并购交易,进入印尼、新加坡、南非、美国、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行情,资讯)收购印尼哈利姆银行(HALIM)90%股权,为该行首度通过并购进军海外金融市场。2008年6月2日,招商银行以193亿港元(约合172亿元人民币)的巨资完成了对香港永隆银行53.12%股权的收购。自此,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步伐骤然加快。

真正意义上的中资行大跨步向外走是在金融危机前后。全球银行业遭受了危机的重创,为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中国银行业提供了良好的走出国门的机会。

2009年以来,中资银行动作频频。2009年5月11日,中信银行(行情,资讯)发布公告称,将以135.63亿港币现金收购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信国金)70.32%的权益,由此中信银行境外并购一事逐渐浮出水面。随后的当年6月2日,中国建设银行(行情,资讯)宣布,中国建设银行(伦敦)有限公司已于6月1日在英国伦敦金融新城开业。同年,中国工商银行与东亚银行6月4日联合宣布,双方已就加拿大东亚银行及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股权买卖交易达成协议。工商银行将向东亚银行支付8025万加元(约7300万美元)的对价,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70%的股权。这两项交易完成后,工商银行和东亚银行将合作营运和管理加拿大东亚银行,工商东亚将成为东亚银行全资附属公司。此次并购为工行进一步拓展北美地区业务和网络奠定了基础;

2009年9月29日,工商银行向泰国ACL银行发起了全面要约收购;

2009年9月22日,为支持华为公司“走出去”,国开行将双方的合作额度扩大到300亿美元;

2009年9月21日,中国银行牵头32亿新元(约合150亿元人民币)银团贷款支持华能国际(行情,资讯)新加坡再融资项目,力助中资企业“出海”;

2010年,中国银行德国、比利时分行相继开业,这家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的欧洲布局已经趋近完成;

2010年底,中国建设银行悉尼分行正式开业;

2011年1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卢森堡宣布,该行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荷兰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米兰和西班牙马德里5家分行将从即日起正式对外营业。同时,工行还宣布将其在卢森堡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卢森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欧洲)有限公司,下设5家分行。工行董事长姜建清透露,工行今后还会进一步扩展在欧洲的营业机构,并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海外资产占比由目前的3%左右提高到10%;

随后,工行又发布消息称,已与东亚银行签署协议,将以1.4亿美元收购东亚银行美国子公司80%的股权。一旦此协议执行,工商银行将成为第一家收购在美零售银行分支机构的中资金融机构。

据悉,中国工商银行目前在2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03个分支机构,所有海外分行目前都实现盈利,而且超过所在地同业的平均水平,具有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底,工行境外机构实现净利润4.59亿美元。

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中行目前的海外机构覆盖30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09年末,中行境外机构有973家,海外机构资产规模1.76万亿元,约占集团资产总额的20%。

建行目前也拥有9家海外分行,3家海外子公司,莫斯科代表处已申设成功,中东子银行正在酝酿筹备,南美地区也在准备。据悉,建行各海外经营性机构业务转型也初见成效,资产负债和收入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

农业银行(行情,资讯)在大陆地区以外,目前拥有中国香港、新加坡两家分行,并将设立伦敦子银行、纽约分行、东京分行和首尔分行。此外,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重点地区。有消息称,上市不久的农行目前正在积极申设伦敦子银行。

交通银行(行情,资讯)抓住了危机中韩资银行大幅收缩业务的机遇,该行首尔分行迅速开展与现代、三星、韩国石油等韩国本土龙头企业集团的业务合作;同时纽约分行也与当地一批全球500强企业客户建立了业务关系。由此,两家海外分行的资产规模、市场份额均有大幅提高。

普华永道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增长趋势十分显著,2010年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增长超过30%,达到创纪录的188宗,已披露的交易金额合计约380亿美元。而这一增长趋势将会在2011年持续。

“走出去”势在必行

数据显示,中资银行拥有价值273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仅就占有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来说相对较低。要想达到发达国家银行所持有海外资产比例,中资银行的海外资产还需增长3倍以上,达到9000亿美元。

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强调了要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则首次提出要逐步发展我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中国银行(行情,资讯)业海外扩张是一大发展趋势。银行“走出去”,可以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这符合银行的客户追随策略。同时,从国内情况来看,通胀压力加大、信贷收紧,银行需要寻找更多的盈利空间,“走出去”可为银行自身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海外业务的扩展也有助于中国贸易量的增加以及国际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

业内专家指出,国际化是中资银行必然的战略选择。目前,我国经济日益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跨国贸易和跨国投资高速增长。中国的商品出口额也快速攀升。国内企业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一批优秀企业纷纷把跨国经营和海外业务纳入战略计划。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走出去”的企业迫切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境外金融服务,比如境外融资需求、集团财务管理需求、降低财务成本需求、规避投资风险需求、投资中转需求以及参与境内外招投标需求等,迫切需要国内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跟随”服务。“中资银行“走出去“也是适应这些企业跨国经营的需求”,分析人士这样认为。

除了可以为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便利服务外,国内银行业“走出去”也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必不可少的一环。有业内人士认为,实施境外贸易以及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是现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主要采取的措施,而这都离不开国内银行在海外的网络的支持和配合。而为了配合这一国家战略,国内银行业近期加快“走出去”也是在意料之中。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发展规划部经济研究处也曾发布财经评述报告指出,中资银行在海外扩张的时机已经成熟。

现在是否最佳时期?

即便是大势所趋,但是对于现在是不是“走出去”的最佳时机,“走出去”的号角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中资行等问题,众多专家仍存在分歧。

一方认为,应尽力倡导银行业走出去。此方观点认为,现在是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一个机会。危机使银行资产估值下降,不仅提供了良好收购目标,而且降低了收购成本。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产生出不少新的金融服务需求。另外,金融危机还释放了大量金融行业人才,为开展国际业务提供了人才保证。

但是,另一方却似乎更加谨慎。兴业银行(行情,资讯)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中资银行首先应在国内站稳脚跟,即便出去也要找到合适机会和地点,否则即使走出去了,最终也会因得不偿失而折回国内市场。更有甚者,还会重蹈欧美银行倒闭覆辙。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表示,现是是否是银行业走出去的好时机还要打个问号。关键的问题是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抬头。从美国经济状况看,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孙茂辉指出,“尽管银行业进行海外拓展是大势所趋,但是从目前来看,除了国有大型银行之外,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如不具备实力的话,切忌急于攀比,毕竟海外市场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表示了类似的观点,有分析人士指出,并非所有的中资银行都适合“走出去”,切忌抱着“抄底”的心态一哄而起。具备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能力,有较强的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拥有全球性的客户基础,以及对外部市场和监管环境较为熟悉的国际化人才,都是确保“出海”之后不被“风浪”卷走的基本条件。 !--page--

“出海”模式之争

从现有的观点来看,中资行的海外拓展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主申设,另一种是海外并购。目前中资银行基本上以自主申设为主,包括设立代表处、分行、子行等。这种方式的准入门槛较高,业务范围也有诸多限制,扩张速度较慢;相较而言,跨国并购则要求资金量大,虽可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但也有较大的整合风险。

这就导致了两个思路的分歧,并购还是设立分行,哪个更适合目前中资行的思路?

中信银行(行情,资讯)行长陈小宪在2008年提出了“关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运作的战略思考”。他认为,并购是当前国际银行业快速成长的主流趋势,适时稳健地开展包括并购在内的资本运作,有助于全面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实现“走在竞争前列”的战略目标。陈小宪认为,充分借鉴国际资本运作惯例,有目的、有选择地伺机收购、参股东道国当地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不仅可以利用被收购方现成的经营网点、客户资源和业务牌照,在较短时间内抢占市场份额,而且可以绕过监管体制、文化传统引致的进入壁垒,利用国外战略合作伙伴的“知识溢出”和“边干边学”效应,逐步提高经验曲线和组织能力。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认为,海外发展应以设立分行为主,并购为辅。他认为,并购是很复杂的,从国际案例上来看,真正成功的并不多。由于存在文化、理念、财务等摩擦,银行并购后的整合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都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的恶果”,最终以失败告终。

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也认为,如何熟悉并适应国外的监管政策环境和法律标准是中资银行海外并购面临的挑战。

招商银行(行情,资讯)行长马蔚华曾经表示,世界上很多的并购都失败了,成功率很低。如果去海外收购,去欧美收购银行,把握不大。

有分析人士指出,全球大型银行的国际化之路均与其清晰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密不可分。不同的定位意味着不同的导向,决定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与前景,不同的定位也影响着不同的目标市场选择。就中资银行而言,究竟采用哪种路径更为适宜,则取决于每个银行自身的战略目标、资本实力和管理能力。他坦言,与老牌跨国银行相比,目前中资银行除了市值和成长性等指标领先以外,在盈利能力、运营效率、风险管控、服务质量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距。因而“走出去”的步伐需要特别谨慎,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禀赋条件,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

中资行“出海”阻力重重

虽然近期中资行外扩的捷报频传,但是在向外走的过程中,中国银行(行情,资讯)业所面临的阻力可谓一重又一重。

鲁政委称,就内部来讲,应该说中资银行走出去的准备工作还不够,关键的问题是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熟悉国外金融文化和法律的人才匮乏。

外部而言,海外金融机构监管环境相比国内而言更加严格,保护主义因素也制约着中资银行走出去的战略。建设银行(行情,资讯)的相关人士也曾透露,建设银行1993年在美国纽约设立代表处,同一年向美联储提出申请设立分行,一直到了2009年5月才得到批准。他指出,如果没有此次金融危机,恐怕分行牌照仍然不会得到批准,“这就是贸易保护主义。”

业内人士也表示,虽然中资银行的一系列海外扩张振奋人心,但是表现可能不一定让人满意。就像外资银行在国内的业绩难敌中资银行一样,在国外,中资银行短时间内也很难在同行竞争中崭露头角。

据悉,截止到201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市值计算已经稳居全球银行业排名前六,但是中资银行在业务结构、产品创新及其他综合实力上与汇丰等极负盛名的全球性银行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在与这些对手的竞争中站稳海外市场仍需一定时间。

各行高管“发声”诊脉中资银行“走出去”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

随着经济金融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已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从国际经验看,国际化是全球大型商业银行保持持续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选择;从中国现实讲,则是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的必然结果,以及银行战略转型及应对国际竞争的内在要求。

新兴市场的发展为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带来了新的突破口,“走出去”和“产能输出”战略提供了新的推动力,人民币“走出去”则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结合国际监管改革与金融格局变化,工行未来国际化发展将注意发挥集团整体优势、境外牌照优势、科技引领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和支持保障优势,走内外联动、综合化经营、集约化运作、跨越式发展和精细化管理道路,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海外资产占比由目前的3%左右提高到10%。

中行董事长肖钢:

银行业“走出去”已势在必行。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内外部均衡发展的需要,银行“走出去”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和自身发展;是服务企业“走出去”的需要,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需要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是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的需要,人民币跨境结算、境外融资和离岸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商业银行的大力推动。此外,也是银行业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

中行对海外收购持非常谨慎的态度。首先看为什么而收购,要考虑收购对象和中行的发展战略是否一致,收购后业务协同效应如何,对收购对象的管理能力如何,最终关注的还是收购能否为股东带来长期回报、带来价值,而非看到便宜就买。

至于银行业“走出去”的战略定位,他认为,要服务于中国拓展外部经济空间、服务于企业“走出去”、服务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中国国际竞争能力等目标,坚持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海内外一体化发展,力争打造成为国际一流银行。

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

建行的客户基础、收入基础以国内为主,立足国内是建行的根本。建行海外业务发展的基本政策是“跟随客户”策略,即为境内客户“走出去”和海外客户“走进来”服务。

中国农业银行(行情,资讯)董事长项俊波

银行业通过实施适时审慎的“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成为新时期的必然选择。从整体看,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仍滞后于实体经济,海外机构总资产占全部资产总额的比重仅4%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参与国际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仍然有限。

交通银行(行情,资讯)董事长胡怀邦:

我国外贸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中资银行国际业务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中资银行跨境金融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和资本项目自由化逐步推进,“走出去”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外资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使“走出去”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展。

招商银行(行情,资讯)行长马蔚华:

虽然全球遭受了金融危机,但中国银行业仍要坚持“走出去”,当然,是要有准备、有策略地“走出去”。目前中资银行的主要业务还是在国内,至于“出海”进行跨国并购或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都要经过缜密考虑。中国的银行不要放弃国际化的战略,而是要有重点、有策略地推进这个战略。

中资银行走出去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建分行;二是并购;三是与西方的银行进行合作。其实世界上很多的并购都失败了,成功率很低。如果我们去海外收购,去欧美收购银行,把握不大。中国的银行和西方的银行最大的差距不在于产品,不在于服务,而是在于管理。别看我们今天银行利润增长超过西方,别看西方有些银行甚至岌岌可危,差点倒闭,但是它毕竟经历了上百年,而我们真正的银行市场化的路程也只有一二十年。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