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的调控目标“社会融资规模”,正由设想走向现实。
2011年1月24日,接近央行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以“新增社会融资总额”为目标的调控思路已获得相关机构的审批,并可能将于2月份正式推出。
上述人士透露,目前“一行三会”框架下讨论的“新增社会融资总额”,初步定义为新增贷款、股市融资额、债市融资额、保险用于投资实体经济的资金等融资总和。
银行周刊:“当前,“一行三会“还在协商具体几个部分的切分比例。”上述人士表示。
取代M2的新指标?
2010年年底召开的央行年度工作会议首提“社会融资规模”一词,“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其出台背景顺应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走向稳健的大基调。
“理论上来说,央行此举试图降低间接融资和银行信贷在整个社会融资体系当中的比重,”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陆磊分析。
央行为何选择在此时推出?
陆磊认为,从2009年以来,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信贷扩张,而且整个宏观经济面呈现“被套牢”现象,“大家都担忧,信贷一旦下降,实体经济就会收缩;但是要维持信贷宽松的状况,宏观层面的风险会越来越大。”
如此两难背景下,决策者可能需要一味缓药治理当前宏观经济之疾,这个缓药就是通过结构性的变化和调整,降低实体对于信贷的依赖度,如此,社会融资总额成为一个央行新的调控指标,
“该项政策希望通过空间转换,即提高资本市场、债市的融资比例,使得市场对于2011年信贷规模的担忧和揣测会有所弱化。”一位经济学家向本报记者表示。
在国务院金融发展研究所所长夏斌等经济学家看来,央行这一举动背后,更多反映了目前中国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已经给货币政策带来一定挑战。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信用供给基本上呈现一个多样化的结构,包括股市、债市、银信合作、私募股权等等;对于央行而言,仅仅对银行体系内信贷规模进行限制,已不大可能,信贷调控和宏观目标之间越来越脱节。
“比如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主要目的是限制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但是从另一方面讲的话,往往银行体系以外的信用扩张就又成为银行信用收缩的一个补充,总体上讲的话,整体的信用规模并没有少。”刘煜辉分析。
2010年,恰恰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银行信贷额度被严格控制;另一方中票、短融大幅度的扩容,还有银信产品大量放行。
2010年信贷相较于前年已有明显收缩,由2009年的9.6万亿下降到7.94万亿,但如果加上表外信贷,总的信贷规模也将超过9万亿。
另外,2010年资本市场开始回暖,A股新发募资、增发募资和配股募资分别为4793.20亿元、2588.66亿元和1452.92亿元,再加上可转债募资717亿元,总计约9551.78亿元;而2009年这一数字为6084亿元,增幅高达57%。
此外,刘煜辉认为,新政策取代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能性并不大,社会融资总量不是从货币量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供给方式,信用供给方式方面去考虑。
操作难度大
据悉,初步基调是今年的新增社会融资总额与去年持平。
根据本报记者统计,2010年新增社会融资总额在12-13万亿人民币之间,其中包括7.94万亿的新增贷款、1.59万亿的信用债发行总量、9550亿的股市融资规模,再加上将近2万亿的银信合作规模。
如此看来,若2011年新增社会融资总额保持不变,在信贷收缩已成定局、银信合作停滞的背景下,包括债市、股市的融资将有望迎来新的增长点。
陆磊表示,“将最终目标分解到具体操作上,会面临很多技术难题。”
决策层寄望于社会融资空间转化,改变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这一痼疾的想法,从操作上面临不少技术难题。
“最终目标是通货膨胀,理论上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是有关系的,因此各国央行经过百年探索之后,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是基础货币或货币乘数。”陆磊分析。
实际操作难度,有来自于数据统计层面,也来自于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困境,但从根本上讲,正如陆磊所言,“社会融资结构调整是一个中期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有一个非常快的调整。”
接近央行的人士也透露,社会融资总额各个目标涉及“一行三会”诸多部门,“监管机构事权划分,信贷、资本市场和债市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即便设定了目标,也缺乏相应的工具作为保证。”
陆磊还指出,如果试图以全社会新增融资总额为调控目标,马上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央行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股市融资呢?
从数据统计角度讲,正规金融机构的数据容易统计,但全社会融资总量,还包括企业部门,比如企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借贷、私募股权投资、民间资本流量和流向,“这些是很难纳入统计的。”陆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