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心来说,利率市场化让银行感到不安,但这一定是大势所趋。”一家大型国有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坦言。
当把利率市场化的问题摆到面前时,银行业人士纷纷表示“正在做好心理和业务的双重准备”,同时也希望推进过程有序且顾及相关配套措施。
这一步迟早要走
用上海某银行相关人士的话说:“银行对于利率市场化,长期来看是欢迎的,短期而言是痛苦的;但这一步迟早是要走的。”
银行周刊:上述国有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指出,利率市场化确实会对银行产生较大影响。“就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来看,大家一是要有心理准备,二是业务准备也要有一定应对和承受能力。”他说,“比如中间业务在整体收益中占比不断上升,盈利结构不断优化和多元化等。”
但该副行长同时坦言:“一旦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导致银行收益波动较大,就像以前台湾地区银行业有段时间价格战激烈,甚至出现亏损,都是有可能的,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减少上市银行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在利差保护的环境下,中国银行业的跨周期净息差水平约为2.6%,贷款利率管制放松将影响20bp左右,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将进一步影响20~30bp,因此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可持续净息差水平为2.1%~2.2%。”中金公司曾在一份报告中测算。
该中金报告还表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长期合理估值区间将回落到1.6~2.2 倍。而扩大贷款利率下限对贷款占生息资产比例低、中小企业贷款占比高以及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高的银行影响相对较小。
“中小银行的市场化敏感度更高一些,但模型应用能力、趋势判断等方面不一定比得上大型银行,作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标志或探索而适当开放有其可行性。”上述副行长对本报记者说,“利率市场化对中间业务占比较大或客户基础广泛的银行可能影响相对小些,当然,对银行,尤其上市银行波动的影响,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宽容期。”
发力中间业务
已经有银行开始致力于减小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
浦发银行行长傅建华上个月就表示,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资本约束趋严等都对商业银行创新中间业务、摆脱息差依赖提出挑战,财富管理已成为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面。
“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推动财富管理发展。”傅建华说,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银行单一依靠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财富管理业务收益相对稳定,不占用或少占用经营资本,使银行在较低风险前提下获得手续费、理财顾问费、资产托管费和银行管理费用等中间业务收入,是优化股东投资回报和总资产回报率的重要途径。
一家城商行总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说:“伴随利率市场化趋势,银行依赖利差收入的传统受到挑战,未来一定朝向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和提供增值服务方向发展。”
招商银行副行长丁伟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届时银行盈利状况会变得很艰难。
“不消耗资本的中间业务收入正是我们非常看重的,这也是为未来利率市场化打下盈利基础,”丁伟还说,“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中间业务并非一些基于贷款的变相模式,比如通过贷款利率让利、转嫁到所谓的财务咨询费来提高手续费等,后者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而除了发力中间业务收入,上述上海某银行相关人士还指出:“银行将改变贷款持有到期的传统模式,真正的能力将体现在"组织贷款",也就是发放贷款并且将贷款转让给愿意持有到期的人,连接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收取其中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费用,这并不消耗资本。将来银行要做的是金融(产品)的组织、定价和风险管理工作。”
关注配套措施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近日发表文章称,央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在贷款利率基本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可允许存款利率向上浮动一定幅度,逐步将加息预期直接变成市场定价。而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明确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将有明显进展。
“利率市场化不只是个利率问题,而是整个金融产品和服务价格体系市场化同步推进的系统工程,其挑战在于银行要成为以支付结算为基础、能够经营管理风险的金融企业。”上述上海某银行相关人士则指出。
该人士认为,应该先放开贷款下限,存款利率暂且不动。“银行才能充分培养客户细分、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开发不同产品满足资产方客户需求,然后才放开负债方,清楚能够承担怎样的资金成本,从而在负债和资本之间做好平衡。”他如是说,“贷款利率可以统一放开,而存款上限可以选择那些定价能力强的中小银行开始试点。”
“目前宏观经济整体处于加息周期,这个时点更有利于放开贷款利率,造成的市场风险有限;但如果放开存款利率,一定是在加息预期中利率上升,利差势必缩小,对银行的冲击会非常大。所以不宜双边挤压,而超短融的推出实际上已经预示了贷款利率要市场化。”
此外,该人士还提出,银行的交叉金融产品和服务要理清很难,因此“如果放开贷款利率,应该把所有资产类业务的定价都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