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Last kilometer),这个来自欧美的舶来词可以说正是目前城商行IPO重启进展的真实写照。
最后一公里的原意本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在媒体眼中多是指完成一件事情时最后的而且是关键性的步骤,当然此步骤往往充满艰辛。
为了重启IPO,城商行确实已经前进了无数公里。在这段旅程中,城商行的经营业绩显著提升、资产质量得以改善、股权结构逐步合规、创新业务战绩不俗……
银行周刊:作为中国商业银行的第三梯队,主要城商行在过去一年中规模增长强劲。三家上市城商行利润增长率大大超出行业平均水平,未上市城商行同样发展迅速。
此外,2010年,城商行全年新增分116家,仅年底12月新开分行就达23家。从2005年上海银行获批成立全国城商行的第一家异地分行到现在异地分行新增将近300个,这其中仅2010年新增数量就超过了30%。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上海银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末,10家异地城商行分行资产合计1411.44亿元,存款合计1165.67亿元,贷款合计958.69亿元,分别占上海市场份额的2.08%、2.42%、2.86%。不良贷款余额为1.52亿元,不良率0.16%,远低于上海银行业平均不良率。
也因此,规模增长带来的资本约束迫使城商行纷纷力争公开上市以获得长期发展动能。目前已有超过40家城商行提出上市规划。杭州银行、上海银行、盛京银行、重庆银行、吉林银行等城商行正积极挤入城商行A股IPO重启的首批名单。
在城商行的一路前行中,还不乏同样怀揣淘金梦的追随者和陪伴者。
近年来,随着各地城商行业绩稳步发展、异地扩张迅速,城商行的吸引力日益增加,吸引了各方资金的关注。目前,未上市城商行的增资扩股正成为多家上市公司和PE们觊觎的目标。这些追逐者们相信,未来两年将可能出现城商行上市潮。
“相较于已上市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估值较低,而且与其他热门行业相比,尚未出现明显资本泡沫。”一位研究人士分析称,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严格的政策监管,投资风险相对较低。除外,即便短期不能上市,其分红回报也相当可观。
目前,随着部分城商行率先实现了厘清股权结构、清理违规职工股,城商行重启上市已经步入最后一公里。
但是,这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并不单纯在于政策是否放行,而在于城商行自身是否已经形成可持续的、有竞争力的发展模式。或者说,能够打动监管层的关键,还是城商行自身的“腰杆”要挺得直。
作为金融机构的银行,比一般的企业上市要求自然更加严格。公司治理将作为审核银行能否上市的第一个环节,股东结构、人员构成、监管指标、不良贷款率等都是审核的重要指标;第二个环节是银行的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第三个是合规性。而监管层一般都喜好成长性好的企业,满足公司法要求当然是前提;发行人主体资格也必须符合上市的要求;发行主体要有独立性。
城商行作为一个特点鲜明的主体,监管层自然是要等条件成熟一批上一批。
对此,分析人士指出,城商行的出路在于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稳定盈利的经营模式,当城商行“扩张有理”的时候,融资上市便是一桩再顺理成章不过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