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并非改革的终点,从“最大”到“最强”尚有差距
时近七年,约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半壁江山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终于在今年完美收官。
2010年7月15日、16日,农业银行分别在上海、香港两地成功上市;8月18日, 光大银行也在A股顺利完成IPO。加上已上市的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意味着,始自2003年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改革至此基本完成。
银行周刊:如此大规模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如此长时间跨度的银行业机构改革,在中国金融史,乃至世界金融史上亦属罕见。若放到更长的时间维度去考量,2010年恐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史上的新起点。
闪电IPO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行由于“三农”业务迟迟难以破题,无法进入上市日程。从2004年第一次上报股改方案至今,在杨明生、项俊波两任行长治下,农行股改已历时六年。
就在去年末,业界还曾流传,农行将不再上市的传言。今年2月,农行也曾发表声明称,尚无明确的发行上市计划。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来得那么突然。6月9日,农行顺利通过发审会,此后顺利完成路演,并最终于7月15日在上证所挂牌,将之称为闪电IPO丝毫不为过。
另一家在今年上市的银行——光大银行,与农行相似,启动IPO的过程同样出人意料。光大银行是一家老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早在2008年6月就曾递交上市申请,其间经历了多次波折。
在农行紧锣密鼓冲刺IPO期间,光大银行迅速启动了IPO程序,从7月22日招股书预披露至8月18日挂牌,历时仅28天,创下了A股IPO最短纪录。
从融资规模来看,体量远大于光大银行的农行,融资额也远超光大银行。农业银行A+H股公开发行的总规模为547.9亿股,IPO募集金额达到221亿美元,约1500亿元人民币,是截至当时全球资本市场最大的IPO项目。光大银行则只在A股上市,其融资规模达到217亿元人民币,创股份制银行A股融资纪录。
大行改革收官
屈指算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已历时七年。2003年12月30日,国家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对中行和建行注资,此举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很快,建行、中行股改取得顺利进展,二者分别于2005年10月和2006年6月完成IPO,工行也于2006年10月成功上市。
如今,算上今年成功上市的农行,国有大行均成功完成了股份制改革。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总结改革时曾表示,这些银行出现了三点本质变化: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初步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经营理念已经基本树立,以及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
按照改革路径,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采取以下步骤:财务重组——国家注资补充资本金和处置不良资产,成立股份公司——变国有独资银行为股份制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由外资参与国有银行改革,境外上市——成为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
经历了上述改制之后,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末,五家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25%,资产利润率达到1.11%,资本利润率达到19.58%,不良贷款率为1.75%,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144.89%。
而倒退十年之前,国有商业银行被认为是“技术上”破产,当时四大行不良贷款率均在25%左右,若按严格的贷款五级分类测算,不良率甚至更高。
目前,若以市值论,四家国有银行均能进入全球银行业前十强。然而,股改并非改革的终点,从“最大”到“最强”尚有差距。为此,刘明康指明了这些银行接下来的四个方向: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增强持续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