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率极低的香港人为何还需要税务贷款?
近期,《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因工作需要多次赴香港的银行办事。记者意外发现,银行职员对于推销税贷项目热情十足,记者本人已经不止一次被问及,是否需要办理税务贷款。
几乎同一时期,香港各大媒体上也出现了不同金融机构的税贷广告,争先推出优惠的贷款利率吸引客户。
银行周刊:这种在内地居民看来完全陌生的信贷品种背后,是全球流动性的泛滥之下,香港银行业存款充足,急欲为资金寻找出路。
缴税也可贷款
香港银行职员们所介绍的税贷额度与利率报价十分诱人:只要提供工作证明与薪酬证明,便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贷款额是个人月均收入的倍数,目前香港的银行普遍提供月收入8至12倍的贷款额。虽然每家银行会设置一个上限(从100万至数百万港元不等),但通常贷款人更多地选择按月收入倍数申请贷款。
但事实上,银行职员在推销过程中,基本上只是咨询顾客想贷多少钱,没有人会告诉对方只能贷多少倍数。有的银行职员甚至根本不看顾客的月收入证明,便“建议”他可以选择20万~30万港元的贷款额,而且表示,这个档次获得的利率优惠虽然不是最大,但每月还款额较低,也是目前香港纳税族最常用的贷款金额。
更让人心动的是,这些贷款的实际利率普遍在3%以下,包括永亨、永隆以及中信银行(601998,股吧)等,实际年利率更可以低至1.5%左右。
记者惊讶地发现,这笔资金事实上根本不受限于交税用途。虽然名为税务贷款,贷款人可以拿来做任何事情,包括炒新股。
根据香港媒体的披露,一些与银行挂钩的财务公司,甚至打出了250倍月均收入的贷款额,远超过了去年80倍月收入的纪录。
渣打银行的一位税贷业务员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银行资金充足,因此税贷业务开展得比较积极。他表示,近期信贷部门审批的手续也大大提速。“通常七个工作日之内就能得到批复结果。”他说。而一些与银行挂钩的财务公司则表示,可以在一天之内就得到答复。
据本报了解,各家银行不仅在贷款金额上大大放松,而且在贷款利率上也大幅度下降。星展银行推出的税贷实际年利率降至1.99%;中信银行国际则针对贷款额在50万港元以上、还款期为12个月的客户,推出了实际利率为1.52%的优惠税贷计划。
更绝的是花旗银行,已经推出了零成本的税贷——条件是借用的税贷需要达到一定规模,并且选用该行的账户作为工资户,并先付部分利息,花旗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数退还作为回赠。
变味的“税贷”
不少内地来的人对于香港银行职员所说的税务贷款感到不解。香港是全球税率最低的地方之一,更何况,香港的纳税标准较高,扣除项甚多,为什么还会有人需要借钱交税?
按照香港的税法,以一个普通白领月收入15000港元计算,一年约18万港元,其中约10万免税,剩余8万需交税。这部分应税额中,首4万按2%纳税,即800港元,接下来的4万按约7%纳税,实际需要交税约2800港元,这样算下来,共只要交3600港元。
但事实上,大多数月收入1.5万港元的香港白领其实是根本不需要纳税的。因为如果纳税人家中有小孩和老人,每个小孩还可以免掉5万港元,每个老人至少免掉3万港元。如果买了房子,那么月供的利息部分还是可以拿来抵扣应税款。
那么精明的香港人为何还想要借用税务贷款?原来各家银行并非根据每个申请人的实际纳税额来发放贷款,而是根据申请人的财务状况批核贷款金额,就普通的香港白领来说,这笔金额远比其应纳税额高得多。
申银万国(香港)公司的联席董事郑家华对本报表示,香港的确每年都会有人通过税贷计划向银行借钱。
“不少钱投入了股市,有一些人专门拿来打新股。”郑家华说,“但是我并不建议这么做,因为你申请了税务贷款后,实际上每个月都需要还款,这笔钱拿来投资,风险较大。”
接受本报询问的香港银行几乎均表示,要求借款者采用每月固定还款的方法归还税务贷款。
不过也不乏冒险者用这笔钱进军股市。有一名香港的中学教师向媒体披露,虽然他只要交税2万港元,却向银行贷了40万港元用于打新股,在今年的新股热潮之下,他出售新股的首日回报已经足够应付贷款的利息。
不过郑家华仍然认为,如果股票赚钱还好办,万一碰上市场波动,又面临税务贷款的还款压力,到时可能不得不“割肉退场”。
银行为钱多发愁
对于银行间今年上演的税贷争夺战,业界认为与今年以来全球资金向新兴市场转移有关。特别是进入11月以来,美国第二轮的量化宽松政策,更是令香港银行市场的流动性出现了泛滥的趋势。
据本报了解,自今年初开始,银行业全方位开拓新的贷款业务,不少银行竞相推出了免佣金的证券交易业务,希望吸引散户开立证券账户,并利用银行的资金进行保证金交易打新股。
在与券商竞争的同时,银行也在同行之间竞争房地产贷款业务。香港一位房地产中介对本报表示,今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均推出了H+(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基础上加一个固定利率)的房贷业务,最令人惊讶的就是曾经一直采用保守房贷利率政策的汇丰银行也在今年推出了H+0.65%的低息按揭业务,在业界“搅乱一江春水”。根据金融管理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以来采用银行同业拆息的贷款,一直占房贷业务的绝大多数比重。
“即使在特区政府接连多次实施房地产限制措施之后,银行间的贷款竞争仍然没有减弱,”上述地产中介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在11月中特区政府出台了今年以来最为严厉的针对房地产的短炒的额外措施,但是银行并没有跟时,我们看到银行对房地产价格的估值仍然较高,而且批出的利率仍然保持历年来的低位水平。”
而当下竞争正热的税贷可能正是在香港实施房地产调控之后,银行业不得不争取的另一块贷款肥肉。
来自渣打与东亚银行的税贷业务员甚至对本报表示,银行对于在香港居住的内地人士一样可以提供税贷,他们均表示,只要在香港有税单或是每月的出粮单(工资条),那么也可以批核这些贷款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上升,以及加息预期的趋强,从香港借入港元后,存入内地换成人民币定期存款,将会享受到利差与汇率升值的双重收益。有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职员表示,实际上已经有客户这么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