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成功收购信托牌照分别重组为交银信托和建信信托之后,国开行正在四处物色收购对象。接近国开行的知情人士9月8日透露,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的信托牌照对立志打造“全能银行”的国开行不可或缺。
目前,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光大银行(601818,股吧)、兴业银行(601166,股吧)三家股份制银行分别谈妥了西藏信托、云南信托、福建联华信托三家收购对象,但至今仍在等候批文。对银行收购信托公司,业界毁誉参半。
银行周刊:前述收购信托公司正在等待审批结果的某股份制银行行长近日与本报交流时指出,“信托本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在国外多是银行的一个部门”,因而,银行收购信托公司是必然的趋势。
但另有不少信托业界人士对此趋势表示担忧。他们认为,经营银行的理念和经营信托公司有很大差别,银行控股信托公司后,信托有沦为大机构附庸的可能。
可收购资源寥寥
前述股份制银行行长认为,该行在发展理财业务,特别是私人银行业务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信托牌照的重要性。“比如,客户希望做一些PE投资、另类投资,或者希望将自己的资产分散配置在不同的领域”,而信托公司是唯一可以横跨投资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三大领域的金融机构。
因而,他认为“银信合作有内在动力”,而收购信托公司可以使交易“内部化”。银信合作实际上是双层信托模式,银行理财客户将资金委托给银行,银行将理财资金归结起来再委托给信托公司。
信托公司作为投资主体远比银行灵活,因而,通过银信合作,银行理财资金拓宽了投资方向,进行跨领域的组合投资可以降低风险,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
“认为银行控股信托公司就是为了腾挪信贷,实在是太小看银行了。”前述股份制银行行长认为,长期来看,信贷规模控制是一种“非常态”而不是常态,银行不需要控股一个信托公司来腾挪信贷。“我们的动机就是通过信托这个灵活的牌照,更好地满足客户,特别是私人银行客户的需求。”他说,除了银信合作,该行还希望信托公司成为一个产品创新平台,然后通过银行将产品卖给客户。
但监管部门对银行收购信托公司的态度并不明确。交行2007重组湖北国投并更名为交银信托,是经国务院特批,为银行收购信托公司的第一单。建行2009年获银监会批准重组合肥兴泰信托并更名为建信信托。本报从多个渠道获得证实,招商银行收购西藏信托,光大银行收购云南信托,兴业银行收购福建联华信托均早已和股东谈妥,但至今均未获批。
除了获批前景不明,找到合适的收购对象也殊为不易。13家历史问题信托公司的重组已经接近尾声,未翻牌且未披露重组方的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四家,包括广州科技信托、浙江工商信托、中旅信托和广州国际信托。但这4家信托公司的重组方选择权均控制在地方政府手中,其倾向于地方国资重组牵头重组。而要收购一家正常营业的信托公司更为不易。
磨合之考
但对银行收购信托公司不乏质疑之声,业内人士直言,已有的两家银行系信托公司发展并不理想,银行高调进入,但并不懂如何经营信托公司。“看上去很美,但双方不见得能磨合得好。”
如果说建信信托今年初才挂牌,建行和建信信托尚处于磨合期,交行控股交银信托已经历时3年多。而交银信托目前在60余家信托公司中排名处于中下游。
交银信托去年年报显示,其信托资产382.09亿元,其中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仅为50.83亿元,利润不足亿元,仅为6869万元,前述四项指标均居于行业中下游水平。交行控股的优势并未完全显现。
“银行的经营思维,保守有余进取不足,如果强势输出银行的文化到信托公司,反而会束缚了信托公司的手足。”一位资深信托业研究人士评论说,信托公司一旦沦为银行的一个“附庸”,就难有作为了。
而信托公司这个最为灵活的制度平台被强势的银行控股之后,银行要用这个平台做什么也引发了业界的担忧,用信托公司腾挪信贷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比如,建信信托今年初正式挂牌,之后前4个月银信合作规模飙升,余额进入全行业前10位,新增规模仅次于中融信托,居行业第二位。其中相当一部分投向是建行的信贷资产。
不过,建信信托也在思考与建行的战略协同。建信信托网站信息显示,8月初,建行投资理财总监毛裕民、总行公司业务部等部门及北京、上海等12家分行相关负责人与建信信托就综合营销联动机制、产品设计与研发、战略协同工作机制进行了研讨。
核心提示:业内人士直言,已有的两家银行系信托公司发展并不理想,银行高调进入,但并不懂如何经营信托公司。“看上去很美,但双方不见得能磨合得好。”
但建信信托与建行的协同效应究竟如何尚待观察。“某种程度上,交行控股交银信托不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而建信信托承担着为银行系信托公司探路的重任。”前述资深信托研究人士认为,如果探索不成功,招行(600036,股吧)、光大、兴业三家银行收购信托将更难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