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民币产品汹涌而至。
最近,多家金融机构和银行接二连三推出与人民币挂钩的产品,已经抢先上市的人民币产品类型不一,其中包括与人民币挂钩的货币、利率或股票投资产品、人民币不交收远期外汇合约(NDF)、存款证、基金和人民币储蓄保险等多种产品,场面热闹。
对此种“乱象”,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国际的高级副总裁兼中国业务首席经济及策略师廖群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难以估计香港市场对这些产品的实际需求,不过各个金融机构都看好以后的前景,小QFII和香港的人民币IPO,估计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实行,所以金融机构都希望以后能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银行周刊:目前推出人民币挂钩产品的各大机构都对外宣称,投资者认购态度积极。比如,汇丰银行在8月9日推出的零售人民币存款证,一小时之内已突破销售额度。
汇丰方面表示,对人民币升值潜力的憧憬,香港人民币存款由去年6月至今年6月,上升了逾60%,至超过人民币890亿元。投资者都渴望乘着内地全面发展之机,得到更高的潜在投资回报,因此对人民币投资产品的需求殷切。
产品匆忙“上架”
7月19日,央行与香港签署修订后的人民币业务清算协议以及补充合作备忘录,取消了个人及企业人民币账户资金跨银行转账的限制,相当于为香港人民币投资产品和理财业务开闸。
此后,香港各大机构迅速推出人民币相关产品,包括人民币定存等一般存款,以及“货币挂钩存款”、“利率挂钩存款”等人民币结构存款产品。同时,汇丰保险、中国人寿(601628,股吧)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中银人寿(601628,股吧)、交通银行(601328,股吧)香港分行等也相继推出了多款人民币人寿储蓄保险产品。
近日,两只由中资机构推出的产品颇为引人注意,其一是由海通资产管理(香港)推出的香港首只公募人民币基金。这只海通环球人民币收益基金,主要投资中国境外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定息或浮息债务工具,包括境外人民币存款、可兑换债券、商业票据、短期票据或债券等。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一基金的利弊都相当明显。好处在于其门槛低,最低入场费只为一万元人民币。而且基金有预设机制,海通(香港)金融控股行政总裁林涌表示,有信心在小QFII放行后,该基金可成为首批取得小QFII额度的基金。一旦内地推出小QFII政策,该基金就可以投资内地的债券等定息工具,但不能涉足A股市场。
不过这一基金并不保本,而且目前香港和海外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并不活跃,回报率及流通性偏低。香港一位市场人士表示,目前香港的人民币债券主要由金融机构或中央政府发行,大部分于明年到期,期限最长的一只基金是中央政府发行的2012年10月到期的国债,如果从二手市场买入,该债券的孳息率仅1.51厘,回报并不是很有吸引力。
反观汇丰银行和恒生银行新近推出的6个月期人民币存款证,入场门槛虽然要5万元人民币,但可取得年利率2厘的回报,比同期香港本地银行平均约0.7厘的人民币定期存款要吸引,也比内地6个月人民币定期存款的1.98厘年息要高。
尽管香港存款证产品存在风险,投资者要承受发债机构本身的倒闭及违约风险,而且不受香港政府“存款保障计划”的保障,不过汇丰和恒生两家银行在6 个月的投资期内财务情况变差以至未能如期缴付存款证利息及本金的机会很低。
另外一家中资机构交银国际则在8月10日推出人民币港股买卖业务。客户可在交银国际开设最少10万元人民币的保证金账户,以存入的人民币作为抵押资产,获得等值的港元用于港股投资。同时还可以获得人民币活期利息,不过相关港元的融资利息约为1.8厘。
交银国际副总裁程传阁对本报记者表示,客户的10万元人民币可以随时拿回,而且客户也可以用其买入的港股作抵押,再作高达七成的“孖展”融资,购买其他港股。
醉翁之意
对于目前香港市场上层出不穷的人民币挂钩产品,招商证券(600999,股吧)香港投资银行业务董事总经理温天纳对本报记者表示,各个机构都想借着这次的人民币产品风潮抢占市场先机。
“这些人民币产品的突破点在于,都是以人民币计价和报价的产品。不过如果从产品的投资和设计角度来看,这些产品只是投资境外的人民币资产,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大家只是估计一旦开通小QFII,就可以占有先机。”温天纳说。
对于各种现有产品,廖群表示,这些产品都谈不上成熟,都是最近一两个月推出的,销售也刚开始。相对来说,结构性存款产品比较成形的,因为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利率挂钩。目前市场最憧憬的还是政策放开之后,人民币股票与债券的买卖。
此前,香港银行拥有的人民币产品包括存款、债券发行、跨境贸易结算以及相关融资,以及支付性汇款、兑换、银行卡和支票服务等。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关键的资产性和收费性产品,比如贷款、财资、投资及财富管理等业务欠缺。
因为香港绝大部分商业银行给予人民币存款的利率太低。比如6个月定期存款的利率为0.4%-0.865%,大大低于内地银行给予存款者活期至6个月定期存款的0.36%至1.98%利率。
温天纳表示,现在香港的银行积极吸纳人民币,比如存款证这种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对于银行来说是一个较为长期的人民币来源,因为银行目前手头上拥有的大部分是活期人民币资金,定期的期限也较短。所以这些产品推出可以让银行日后有机会进行人民币借贷等操作。
汇丰方面表示,未来几个月将有数只人民币债券到期,市场上将会出现大量人民币资金,投资者将会寻求新的投资机会,可能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投资产品的需求。
林涌也预计,12个月后市场上所有人民币基金募集的总额将达2000亿元。
廖群表示,现在香港的人民币存款规模将近900亿,随着各种产品的推出和发展,估计到今年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规模可达1200亿至1300亿元。
监管远期挑战
对于如火如荼的人民币业务,野村证券亚洲区研究副主管木下智夫在10日的报告中称,这轮香港人民币“自由化”将最终导致境外人民币更多的流入内地,比如外商直接投资的人民币资金很可能将被允许从香港汇入,而由于内地和香港人民币息差的存在,最终将令更多目前在内地筹资的在大陆经营的跨国公司,转而从香港筹资,再把资金汇回内地。
此外,木下智夫指出,目前部分银行已经开始进行美元/人民币可交割远期交易,尽管规模不大。但其认为,“内地目前不会允许建立让投资者可以自由进投机交易的真正的远期市场,因为这意味着上海和香港要有两个独立的远期市场,在缺乏套利机会的情况下这最终会削弱现有的资本控制。”但如果仅允许有实际贸易(或许也包括服务贸易)需求的交易,远期市场或许不一定会削弱内地的资本控制。
“从中期来看,如果人民币使用量爆炸性增长,内地可能不得不实施一些限制性措施。”木下智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