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银信合作表内资产表外化的途径被监管层一纸通知切断之时,曾在2008年盛行一时的“投资信贷资产转让”集合信托类产品又重新回到了业界视野当中。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不排除一些银行绕道集合信托,延续以往的信贷空间腾挪大法。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通过集合信托购买银行信贷资产从而将表内资产向表外转移的做法,实际效果可能有限。
银行周刊:银监会8月9日下发的《通知》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将相关表外资产在今明两年转入表内,并按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拨备。一位股份银行总行人士对记者表示,“这对今年银行业净利润的影响可能有限,但对存贷比的影响会比较大,所以不排除一些银行会想办法延缓这些表外资产计入表内。”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尽管通过集合信托转移表内信贷的做法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上,通过这一途径对规避表外资产划入表内能够起到的效果却可能并不明显。首先,受制于监管规定,此类产品的发行渠道和发行对象无法像银信合作产品那样形成天量规模。
根据银监会2007年颁布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下简称《办法》),单个信托计划的自然人人数不得超过50人,且按照资金门槛分为三类。由于受到自然人数量上限的约束,为了扩大募集资金规模,以往此类集合信托的发行门槛均比照《办法》中规定的第一类投资者设定,也即最低投资门槛为100万元以上,因此,投资者都是高端客户。
“信托公司自身缺乏这样的高端客户,所以此类产品只能依靠各家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群体,否则很可能因为无人认购而导致计划流产。”一位信托行业资深人士对记者说。他指出,如果无法募集到足够大的资金,接盘银信合作产品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将无从谈起。
其次,即便资金通过私人银行渠道顺利募集并投向信贷资产,5%-6%的收益率在当前的私人银行理财产品当中也颇为寒碜。
“银信合作产品推出之前,各家银行其实就采取过这种方式,同样面临高端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的高要求。因为大多数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强,所以私人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收益至少在8%-9%。”一位股份银行私人银行部人士对记者称。
由于集合信托计划不在银行自身的产品序列,银行与信托公司共享客户群体的热情也将大打折扣。而且,由于信托公司在此类产品中需承担更大的风险,极可能要求银行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利润分成比例。但银行会否愿意让利,则需双方进一步洽谈。“从理论上来说,通过集合信托计划虽能继续将信贷资产表外化,但变数颇大,多数将取决于银行的取舍。”前述熟悉信托行业的资深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