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银行业全面开放以来,在华外资银行终于实现不良贷款首次“双降”。
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0.4亿元,比年初减少1.4亿元;不良贷款率0.72%,比年初下降0.14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自2006年底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全面开放以来,外资银行首次扭转不良贷款“双升”局面。客观来看,除了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初期“不适应”有关外,近年来新增信贷收缩,而财富管理、投行等优势业务扩张也是原因之一。
银行周刊:但在利率管制大环境之下,信贷仍然是银行最赚钱的业务,外资银行若想生存乃至图谋发展,信贷业务仍是不能放弃的阵地。
三年首现“双降”
回顾此前数据,2007年至2009年间,外资银行不良贷款连续三年出现“双升”:2007年末、2008年末、2009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32.2亿元、61亿元、61.8亿元;不良率分别为0.46%、0.83%、0.85%。
“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信贷审批更加严格,上半年外资银行不良率下降合情合理。”星展银行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银行每年信贷审批制度会根据情况及时更新,比如,政府调控房地产,外资银行会及时修订信贷制度。
一位外资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则表示,这个与经济情况也有一定关系,随着经济形势在2010年转好,银行的资产质量也随之趋好。
长江证券(000783,股吧)银行业分析师刘俊则表示,事实上,有些业务在拓展初期,不良贷款存在高峰时点,以信用卡为例,发卡初期会经历一个不良率较高的阶段,此后会保持一个稳定状况。
与外资银行不同,中资银行在2009年放出天量贷款之后,业内普遍预计中资银行资产质量将有所下降,不良资产主要来自房地产贷款和融资平台贷款。
“外资银行几乎没有涉及融资平台贷款,而房地产贷款上把关亦较严格,这两块业务风险不大。”上述星展银行人士表示,其他信贷业务方面,以星展银行为例,贸易融资、环保贷款都做得不错。
因此,多位外资银行人士表示,下半年仍将保持不良“双降”态势。截至6月末,外资银行不良率为0.72%,仍远远低于境内商业银行1.3%的平均不良水平。
经营剑走偏锋?
在严格审批条件的同时,外资银行也付出了“信贷规模停滞”的代价:2009年,境内银行业放出近10万亿元贷款的同时,外资银行各项贷款余额却同比下降1.03%。
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开始剑走偏锋,强力推动财富管理、投行业务等自身优势业务,而这些正是中资银行的业务短板。前不久,央行放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之后,外资银行纷纷介入欲分得一杯羹,就是此战略的最佳注脚。
分析人士表示,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国内银行业最赚钱的仍然是传统的信贷业务。因此,即使强力推进优势业务亦未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2007年至2009年,外资银行的利润分别为60.8亿元、119.2亿元和64.5亿元。
长江证券(000783,股吧)刘俊也表示,2009年外资银行“惜贷”现象明显,与其母行受金融危机影响有关。外资银行要在中国生存下去,一定不能放弃信贷业务,这是商业银行的根本。
事实上,若从经营指标来看,外资银行在关键指标上仍好于中资银行。截至2009年末,外资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21.22%和20.76%,整体流动性比例为58.83%。
反观中资银行,去年以来,多家银行资本金频频告急,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红线。因此,绝大部分上市银行启动了再融资计划。即使按完成再融资计划算,大部分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仍难以超过15%。
资本金的多寡决定着银行信贷规模的增长。因此若从资本充足率角度看,外资银行信贷增长的潜力大于中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