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银行是“地方小型银行”?笔者在本文中将中小银行里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 “头部城商行(如北京、上海、南京、宁波等城商行)”排除在外(可将其认为是中型银行),将尚未实现实质性跨省运营的银行类机构法人(含城商行、农商行、村镇行、信用社等,不包括微众、网商等互联网民营银行)称作“地方小型银行”进行论述。
笔者认为,地方小型银行当前的发展面临问题是较多的:
最高效的增量创造来源于规模增长,但受限较多且已进入瓶颈。银行业属于基础类金融机构,盈利表现主要取决于存贷息差的现象将长期不会改变,而利息收入的主要贡献者是对公信贷、对数字化转型敏感度较低,规模增长才是其发展增量的最主要来源。纵观招商、兴业、包括恒丰这种由地方小型银行成长为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对其发展增量贡献最大的并不是科技赋能或差异化经营,主要还是通过不断的“攻城略地”,凭借规模扩张将传统银行业务拓展到更多更广的区域。但这条策略对地方小型银行并不适用,其中政策上的原因是主要的。因此,在将原有的“疆土”开拓完毕后,发展瓶颈就悬摆在眼前,今后的增量创造更多是依靠于地方经济的量变与质变,以及作为货币经营机构从国家M2投放提速中受益。
小型银行为差异化经营而生,却不放弃与大中型银行的竞争。这种现象同时也映衬了银行业同质化服务问题的尖锐。各地组建小型银行时的初心之一是为了支持当地的中小微,由此来增加国内多层次的金融供给、填补大型金融机构无暇顾及的市场空缺、共同构建差异化的广覆盖金融体系也是政策端的号召。但当看到一个非发达地区的县城农商行也热衷于给当地城投公司做业务的时候,就说明差异化经营的初心并不坚定。但这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一方面是风险与收益的偏好使然,一方面也可能存在某些非市场化因素的撮合作用。但结果一是挤占了小型银行更为有限的金融资源,二是为自身迎来了更具难度的经营问题:在与大中型银行竞争优质客户的时候,同质化服务问题既是其敢于挑战的底气,也是其经营发展负担的重要来源。
金融科技近年来被频频提起,但受制于客户基数与渗透程度而并未起到显著赋能作用。发展金融科技类似于创造金融生态,但用户大众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金融生态。小型银行里将金融科技的赋能作用发挥到极致的应该是微众和网商这两家,借助微信与支付宝两大移动应用平台,其在客户获取与客户渗透方面的优势甚至是全国性商业银行难以比拟的,由此导致前者在经营上的获客成本与风控成本非常之低。而这些对地方小型银行来说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差异只会越来越大。金融科技可以让微众和网商这样的互联网银行前景不可限量,可以让“中农工建交”和“招兴浦信民”这样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发展如虎添翼,但在地方小型银行身上却是不甚理想:更多意义在于提升客户体验减少客户流失、以及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在营销获客等创造增量目标上助力有限,在风险管理等核心经营问题上收效甚微。
资产质量等实际经营状况透明度不够,不良率等指标存在技术性美化因素。根据银保监会统计各家银行披露信息后所发布的合并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4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6%。笔者个人认为实际情况会差于公开数据。用一极端事件举例,目前被监管机构接管的包商银行在2015年12月发行二级资本债时,由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结合大公评级等中介机构出具的《募集说明书》中表述: 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60%,拨备覆盖率168.86%,资本充足率10.82%。然而当专案调查组于一年半后介入相关案件时,发现该行自2005年以来积累的大股东占款就超过1500亿元,逾期欠息、资不抵债等现象由来已久。后来同样曝出问题的恒丰、锦州等银行也出现过类似情况。进入2020年以来出现了IPO活跃期,但商业银行的上市进程相比前两年却明显遇冷,这其中或许存在行业性负面事件的影响,导致了监管层对银行业真实资产质量趋严的关注。
风险控制主要依靠贷前审查,管理能力相比大中型银行存在显著差距。小型银行的风控手段主要体现在事前,但对借款人放款之后就变得较为被动,事中和事后甚至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近年来一些大型民企“暴雷”事件时有发生,若留意观察会发现其背后存在不少小型银行的身影。安邦保险、安信信托(600816,股吧)、海航集团、康美药业等公司的相关事件均有此类现象,与之合作的一些小型银行或因对其投入资金而“踩雷”,或如包商银行一般存在被恶意控制的可能性。可殊不知,这些小型银行一开始对上述大公司的合作态度或许是主动的、欢迎的、甚至是庆幸的,并因此放松了风控方面的警惕。对大客户始终怀有倾慕之心本无对错,但风险管理方面的薄弱从中却可见一斑。回想起在2017年,招商银行(600036,股吧)早于一众债权人率先对乐视系发难并冻结资产,其风控手段之强劲着实让一些小型银行难以望其项背。
不良资产化解缺乏有效手段,历史遗留问题积累影响到可持续发展。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相当棘手的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成功的不良资产处置案例是:组建四大AMC处置中农工建四大行的不良资产,但难以回避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通货膨胀、基建与房地产行业的繁荣这些外部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近年来,资产管理公司被加强监管,银保监会153号文《关于加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不得以任何形式帮助金融企业虚假出表掩盖不良资产”。资管新规等政策促使小型银行主动收缩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速了不良资产的产生。不良资产化解速度相对缓慢,导致历史遗留问题积累,极端者甚至威胁到了可持续经营问题。近年有多家小型银行出台了资本补充计划,这其中或许就存在为了维持可持续发展而催生的被动考虑。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上市银行还是非上市银行,通过定向增发补充核心资本的方式几乎都是折价发行,包括一些业绩数据表现不错的上市银行。这种现象也许透露出,投资者对其资产质量或者发展前景的不确定。
法人治理结构表面上基本健全,但真实的公司治理水平有待持续提升。仍以包商银行举例,其接管组组长周学东曾发表文章称:该行公司治理最突出的特点是“形似而神不至”,表面上看有着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且各项规章制度一应俱全,但实际上有的只是形式上的公司治理框架。“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两大顽症同时出现,监管捕获、贪腐渎职,导致形式上的公司治理架构和机制基本失灵,给各类违法违规和舞弊行为提供了滋生土壤。党的领导缺失,党委主要负责人附庸于大股东并演化为内部控制人,总行党委、纪委的作用被严重弱化,所谓“党的核心作用”,早已被“董事长的核心作用”取代。笔者个人认为,包商银行的情况可能不是个例,所以真实的公司治理水平着实有待持续提升。
以上是笔者对地方小型银行发展面临问题的个人看法,鉴于以上问题,笔者同时思考了潜在对策以及个人猜想:
在发展面临问题方面,笔者认为:大量地方小型银行当前的发展瓶颈是难以打破的。原本差异化经营不彻底的顾虑主要系因风险的难掌控与收益的不匹配,本能的倒逼其参与到与大中型银行的同质化竞争中去抢夺更优质客户,并因此快速消耗了有限的金融资源,而这些问题都不是金融科技能有效解决的;解决地方小型银行发展面临问题的方法之一可以是兼并重组,以此来降低以获客成本、内控成本为主的经营成本,并让以不良资产为主的经营问题在更大规模的金融资产铺垫下得到一定程度的缓释,同时合并后增强综合竞争力也有助于促进其进一步争夺市场资源和资本补充;但兼并重组策略有可能与高层政策存在一定的冲突点,因为这有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供给端产能的减少,也有可能会导致对以中小微为主的弱势融资群体准入门槛的上升。在国家高度重视扶持民营经济与打通内循环经济的宏观背景下,银行业的兼并重组就更需要慎重决策。
关于金融科技的猜想:当金融科技发展到足够发达的那天,当借款人的主要经济行为可以被技术手段充分掌握并分析的时候,银行业或许会被重构。有可能会像芯片制造业那样,从一开始的全方位全流程掌控、转型到现在的设计与制造分工,会像诞生台积电那般专业做代工的外包商一样,在银行业出现专门做获客与风控的科技外包商,而且这种外包商也会像芯片行业一样出现寡头现象。到那时,小型银行或许已完全转化为一个资金供给方的角色。事实上,如微众银行发放的“微粒贷”贷款中,有80%的贷款资金来源自合作的商业银行,可以说是已经具备了这一雏形。
(作者为某省国有投资公司投资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