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
6月4日,中国银保监会在新冠肺炎疫情后的首次例行发布会上,北京银保监局、浙江银保监局和广州银保监局整齐亮相,详细介绍了金融机构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和风险防范的情况。
自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经济整体上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需要政策上给予支持“渡难关”。作为地方监管机构,都有哪些政策措施支持实体经济?落实效果如何?如何保证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做好风险防控?三地银保监局局长对于业内关注的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逐一回答。
信贷“增量扩面”
北京银保监局局长李明肖表示,北京主要通过“首贷”和“续贷”两个中心来支持中小微企业。在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落实上,北京银行(601169,股吧)业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续贷规模超过400多亿元,减轻了企业存量贷款到期问题。同时,重点攻克“零信贷”小微企业首贷难题。今年对小微企业信贷的新增首贷规模已经超过800亿元,新增的首贷企业超过3.4万户,在疫情期间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浙江银保监局局长包祖明表示,浙江银行业对于小微企业的支持也是在信贷上“稳定存量”和“加大增量”两个方面。截至4月末,浙江的无还本续贷余额2402亿元,惠及19.9万户小微企业,列全国各省的首位。另外,浙江银保监局梳理了惠企政策清单,引导银行业建立逆周期的信贷投放机制。4月末贷款同比增长17.5%,民营企业座谈会以来连续18个月保持在15%以上,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覆盖面持续扩大。辖内普惠型小微企业纯信用贷款2207亿元,占比12.45%,一季度新增首贷户1.25万户。
广东银保监局局长裴光则认为,对于小微企业的支持首先是聚焦关键环节,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困境”。4月末,广东对超过130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实行延期,占全国的11%。广东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4万亿元。从增速看,远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去年下降1个百分点基础上,再下降了0.5个百分点,综合融资成本下降约1个百分点。此外,扩大覆盖范围,今年以来共为2.5万个“首贷户”发放贷款。4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达170万户,比年初增长13%。
防风险治乱象
在加大金融对小微企业支持的同时,银行保险业的风险防范也是业内很关注的话题,而地方监管机构也肩负起了治乱象的具体措施落实。
“我们总体的思路是加强疫情防控,推动复工复产,为经济社会恢复发展贡献金融力量。同时严肃市场纪律、严守风险底线,切实防止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出现的金融乱象,诱发产生金融风险。”裴光表示。
据他介绍,坚持“有保有压、有升有降”相结合,精准打击金融脱实向虚。按照“压存量、缩通道、限投向”的思路持续整治影子银行业务,大力压降信托同业通道、同业理财、同业嵌套投资等以监管套利、隐匿风险为目的的业务。4月末,辖内法人银行同业理财同比下降69%、信托公司同业通道业务规模较年初下降24%,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风险持续收敛。与此同时,把这些压降规模精准注入实体,引导回归金融本源。
他还强调,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相结合,严防中小法人机构风险。“越是形势严峻的时候,越是加强风险的监测,所以我们今年加大了对辖内机构的风险监测和压力测试,同时也注重用好压力测试的成果。紧抓股东股权乱象整治这个‘牛鼻子’,强化公司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开展股东履约、关联交易和公司治理3项评估,梳理6大排查重点、69类典型问题,组织对照自查,整改完成率近八成。”
李明肖表示,北京银行业对风险的化解主要在“六大治理”,其中包括了业务治理、公司治理、规则治理和数据治理等六大方面。
“乱象的治理主要集中在业务,我们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对机构个人进行双罚并行。”李明肖称,监管严厉查处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和股市,重拳整治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违规行为。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北京银保监局累计查处银行保险机构135家次,处罚责任人94名,罚款1.13亿元。
另外,北京银保监局两年来在监督检查和数据治理中发现了大量的共性问题,推动了规则制定亡羊补牢,进一步丰富了监管规则。
据他透露,2018年以来,北京银保监局连续出台了股票质押融资、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类业务、结构性存款、票据、同业、银行卡、互联网保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这些治理下成效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李明肖还提及了数据治理,通过数据质量的提高进一步精准地、快速地、准确地、及时地发现金融运行当中的风险点和问题。“最近我们通过大数据发现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一边拿到银行贷款,一边又去买理财、结构性存款,这些实际上是套利,甚至违规进入股市、房地产等限制性领域,这些都是我们要采取监管措施重点整治的,也需要通过数据治理提高我们监管的能力。”
对于疫情以后信贷不良上升的情况,包祖明直言就是要将相关政策落实到位。从基层实际情况看,要求银行必须对贷款企业进行认真的穿透,必须要了解企业的订单情况,要量化评估每个企业受疫情影响的程度,而且对未来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能因为疫情短期的影响,一刀切僵硬、僵化地将企业统统打到不良去。”
他还提及,疫情的影响可能也加快了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如果预判这个企业确实不行了,怎么也救不活了,那就市场化地出清、市场化地淘汰,这也是同步进行的。”
(编辑:朱紫云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