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由于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存在,投资者普遍对银行理财产品有着“刚兑、保本”的印象。2018年以来,以资管新规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监管文件的落地实施,开启了我国资管行业的2.0时代。“破刚兑、净值化”是资管2.0时代,银行理财产品最重要的发展趋势。
7月16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与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9年)》(以下简称《年报》)。年报显示,2019年净值型产品累计募集资金50.96万亿元,同比增幅67.49%。2019年末,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10.13万亿元,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为23.4万亿,净值型产品占比为43.29%。
近期受债券收益率上行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定期开放式的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了较大幅度波动,引起了市场关注。
工银理财研究部主管赵柏功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波动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资管新规实施两年多以来,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已经取得积极进展。未来非保本浮动收益的净值化产品将成为银行理财最主要的产品形态,产品净值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波动会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常态”,从而真实客观地反映投资标的资产的收益和风险。
在赵柏功看来,对于银行理财来说,产品的净值化实际上意味着更大的责任。资管新规将“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作为资管行业打破刚兑的一个重要前提。买者自负首先是卖方有责。净值化背景下,银行理财要把保护投资者权益放在首要位置,以更加专业化的投研实力、更加完善的产品体系和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全力提高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稳定性。
赵柏功建议,对于投资者来说,要逐步转变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刚兑印象,全面、理性、客观地看待并逐渐适应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合理波动。投资者应充分考量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理性选择与自身风险偏好相匹配的理财产品。同时,投资者也应逐步树立起长期、理性的价值投资理念,避免因为过度关注个别产品局部时段的净值变化,影响正常的投资决策。
交银理财产品研发部总经理施盈认为,理财净值化是事实上的多赢首先是有利于客户,较之传统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收益不足客户承担、超额收益银行全拿,净值型理财产品虽然收益不足还是客户承担,但是超额收益(大部分)归投资者所有,风险和收益基本平衡。其次是有利于产品管理人,净值化对产品管理的方法论和投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和动力。最后是有利于销售机构,可以凭借存款、理财、保险、基金、信托这样多层次的财富管理产品,实现对客户更精确的画像、分层和营销,提升销售的效率。
施盈坦言,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涉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再造和重构,对管理人来说涉及诸多全新的领域。银行理财不是一锤子买卖,和一般消费品相比,更注重售后的投资者联系和服务,也就是监管一直在强调规范的产品信息披露。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渗透,与客户沟通的渠道和方式也在不停地扩展,简单在网站上挂个披露文件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信息披露一方面要尽量透明,一方面也要讲究触达,要利用适当的各种渠道,全方位向投资者告知产品的情况。
施盈建议,作为管理人和销售机构,应该通过有效的售前和售后的信息披露,让投资者了解和认同产品的策略、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来源,沟通管理人、销售机构和客户的利益共同体。比如近期因为债市调整造成的部分偏债产品的净值回撤,是不是可以通过有效的客户沟通,想办法让我们的投资者了解,回撤是因为利率曲线的整体上移,而因为理财产品投的大部分是中短期限的债券,一段时间之后会收敛回票面价格,现在的净值回撤只是暂时的现象。
中邮理财副总经理刘丽娜认为,近期部分产品净值波动较大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资产端看,随着经济复苏,资金利率短期波动引起债券二级市场价格波动;产品端看,理财子公司成立后,对固收类净值型产品进行战略布局,客观上这些新产品的成立时间点较为集中于年初收益率曲线的低点。
其次,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回撤风险总体可控。除去少量产品外,绝大多数净值型理财产品由于资产组合较为分散、成立期限多元,因此净值波动非常有限。近期随着债券市场的企稳,前期净值波动较大的产品净值也逐步企稳,这些产品大多为具有一定期限的封闭式产品,赎回压力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