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晓北京报道
在国际形势复杂,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监管持续加强等背景下,银行家们对于经济形势、银行业发展方向以及风险点有何看法?
在调研127家银行业机构2380位银行家后,2月26日,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普华永道连续第十次发布《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8)》(下称《报告》)。
与往年调查结果相比,银行家对2018年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评价有所下降。就单项政策来看,货币政策效果评价最高,“稳杠杆”和“防风险”为目标的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得到大部分银行家认可,但银行家期待未来财政政策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半数表示资本补充有压力
2018年最受银行业关注的莫过于资管新规。对于银行理财业务来说,由于资管新规对非标投资的严格约束,使得大量存量表外非标资产或增量需求回到表内,推动贷款类资产大幅增加,37.5%的受访银行家表示传统存贷类业务占比上升。
不仅如此,央行从2018年第一季度起,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2018年5月,银保监会出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资产规模小于2000亿元的中小银行首次适用优质流动资产充足率。央行MPA考核(20.4%)及流动性监管政策(19.7%)成为仅次于资管新规的压力来源。
35.8%的银行家认为其所在机构将会对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进行调整。近几年来,依赖短期批发市场融资、期限错配和加杠杆等手段成为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的重要盈利手段,新增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增加了部分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不同类型机构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也呈现不同特点。大型商业银行中认为资产负债表继续扩张的银行家占比最高,达34.4%。而股份行中,认为资产负债表收缩和维持现状的银行家分别有40.5%和29.1%,受同业整治等影响“缩表”迹象最明显。其他类型商业银行认为维持现状的银行家占多数。
非标回表、加大贷款投放都在加速银行资本消耗。
已经有过半(52.8%)银行家表示其所在机构已经面临资本补充压力。具体原因来看,近七成是由于银行自身规模扩张需求对资本造成了一定压力,38.9%的银行家认为是待消化的不良贷款增加,使得拨备消耗不断上升,超过了资本补充速度。
补充资本的压力主要集中在核心一级资本。68.3%的银行家主要依靠留存收益这一内源性渠道补充资本,其次是发行二级资本债(47.6%)、定向增发(38.9%)乃至减少超额拨备(28.7%)等。
但课题组调研发现,在银行净利润增速放缓背景下,内源性资本补充渠道已经难以满足资本补充需求,超半数(52.8%)认为银行自我积累能力差,其次是合格资本工具匮乏(39.0%)和市场承载能力存在局限(37.3%),而在外源性补充渠道上,存在上市难度大或发债成本高的困难。
在现阶段提升资本补充能力的方法上,银行家主要主张提高资产质量控制能力(69.7%)、把握好资产规模增长与资本消耗平衡(61.4%)和业务轻资产转型(53.4%)。
《报告》指出,与海外市场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尤其缺乏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永续债,以及强制转股类的资本工具。1月25日,中国银行成功发行首单400亿银行永续债。在2月19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将进一步完善永续债的政策框架,推动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
预期房地产业不良上升
在信贷业务偏好上,城市基础设施业(50.3%)、医药业(49.5%)、农林牧渔业(49.2%)、信息技术服务业(47.3%)、旅游业(45.1%)成为银行家最青睐的信贷投向。需要指出的是,城市基础设施已经连续四年成为银行家最青睐的信贷投向,这是因为其往往具有政府背景,有一定的财政支持和政府信誉保证,此外长期看企业运营成本下降并且有稳定的现金流。
而回顾银行业历年的信贷投向偏好,医药业、旅游业、信息技术服务业排名稳步提升,这也代表了当前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而农林牧渔业位次的变动幅度较大。
在银行信贷重点限制行业中,房地产业(45.3%)超过冶金业(44.9%)位居榜首,其次分别是造纸业、纺织业和船舶制造业。在银行家预期的不良率上升行业中,房地产业(15.3%)同样位居榜首,其次是冶金、纺织、商贸和造纸业。
2018年,一线城市调控力度不减,部分热点城市“认房又认贷”、“限购又限贷”,三四线城市也有多种调控措施。一定程度使得银行业对房地产业贷款更为审慎。部分银行已暂停或限制了房地产行业新增授信业务。
回顾近五年银行家们对于房地产业的态度发现,房地产业一直在银行家预期不良上升行业的前三名。银行业防控房地产领域的风险压力仍然不小。
有意思的是,对于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调查中,超七成银行家认为房地产价格和销量将上升或持平。超过八成银行家认为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会上升或持平,近九成认为二线城市房地产销量和价格会上升或持平,与去年接近,但认为上升的比例均有所下降。
(编辑:曾芳,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engfang@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