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银行理财产品蝶变:规模或下降 净值化转型阻力没有想象中大 -银行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3:16:50]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一位央行分支机构金融稳定部门人士表示,新规核心是要求资管业务回归本源,避免资管业务沦为变相信贷业务。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资管产品规模将大概率下降。金融市场有序优化,增量资金有序进入。 距离4月27日资
一位央行分支机构金融稳定部门人士表示,新规核心是要求资管业务回归本源,避免资管业务沦为变相信贷业务。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资管产品规模将大概率下降。金融市场有序优化,增量资金有序进入。

距离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已有月余,在打破刚性兑付、转型净值化的要求下,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正发生不小的变化。

一是净值化加快,产品期限拉长。5月以来,有134款净值型理财产品正在募集,90天以下产品占比下降。二是,T+0现金类产品发行渐多。

不过,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后,和公募基金没有了太大差别。“表外理财这些变化,对于风险偏好比较弱的客户有挤出效应,对存款是利好。有一部分会转成结构性存款,另一部分转成定期存款。”一位大行高管表示。

银行业开始针对不同客群采取差异化策略,如提高大额存单利率,发行结构化存款以承接回表的理财资金。但净值化产品所需要的资管体系,却刚刚起步。

资管产品规模或下降

一位央行分支机构金融稳定部门人士表示,新规明确禁止资金池运作,要求金融机构加强久期管理和提高信披水平,提出净值管理,打破刚性兑付等要求,核心是要求资管业务回归本源,避免资管业务沦为变相信贷业务。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资管产品规模将大概率下降。金融市场有序优化,增量资金有序进入。

上述人士表示,刚兑打破过程中,预计部分低风险偏好资金将回流银行表内,现金管理类产品将受益,存款市场将出现结构性分化。股票市场受到禁止分级和相关资产统计限制影响,部分高风险偏好的杠杆资金可能退出,理财资金整体上向低风险偏好转移,可能整体上有利于选择业绩较好、分红较高的蓝筹股。从这个角度看,权益市场有望获得长期利好。此外,非标退出的部分资金预计将流入债券市场,推动债市收益率中枢下行。

“金融机构应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中的通道类业务将大幅下降,各类非标资产将受到严厉限制。资金池业务全面禁止。公募分级基金将退出市场。银行委外资金将大比例下降。”上述央行分支人士预计。

当前,银行理财市场的转型正在深化。显著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统计,2018年5月份,面向一般个人客户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有186款净值型理财产品正在募集或存续。此前1-4月,净值型理财产品募集产品数分别为118款、84款、160款、126款。

净值型理财产品是从2017年末开始大量出现的,在2017年上半年,仅有134款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这与资管新规草稿开始在业内流传,征求意见稿发布步伐一致。

一位股份行高管向记者表示,该行正在提升净值化产品比例。2018年一季度,净值化产品超过1900亿,较去年增加20%,2018年力争提升占比至50%。3月末上线第一款按新规要求设计的产品,一个月内销售突破500亿。第一代债券净值型产品也将在近期发售。

一位城商行高管表示:“净值型产品已在不断发布,一季度推了两期,结果上看超出预期。市场认为净值化产品对银行可能比较有难度,但从销售看,阻力没有想象中大。”

二是,中资银行是净值型产品的发行主力。

2018年以来发行的617款净值型产品中,国有大行发行102款,工商银行最多,共98款;股份行发行了208款,兴业、光大、渤海、招行较多;城商行发行了98款;外资银行发行了68款。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多家银行网站发现,银行公布理财产品净值只是将历史数据按照表格罗列,没有提供可视化、可与公募基金产品相比较的展示,投资者难以全面掌握连续的产品净值变化情况。

华宝证券近日发布的《2018年中国金融产品年度报告》指出,目前数量有限的净值型产品中,还有部分是以摊余成本法计价的“伪净值型”产品,并未以公允价值计算并公布每日净值,而是实质以预期收益进行兑付。

究其原因,因目前监管对净值型产品的定义仅规定了“公布单位份额净值”,而未强制要求“单位份额净值的估值方法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所以使用摊余成本法的净值型产品是合法合规的,但不符合产品设立的初衷。

净值化之路怎么走?

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包括开放式、封闭式两种,前者定期开放申购赎回,后者是净值化的期次型产品。根据资管新规,封闭式产品期限不得低于90天。

从目前市场情况看,封闭式产品期限开始拉长。2018年以来发行的360款封闭式净值型产品中,3个月期限以下的有183款,其中5月以来发行53款;6-12个月的有120款,一年期以上的有49款。对比2017年上半年,1年期以上产品仅35款。

一位城商行高管表示,此前采用预期收益的理财产品,从去年开始收益率上升,今年一季度平稳下来,3个月期限平均收益率4.5%-4.7%。现在更多发行净值型产品,风险和收益由投资者承担。

此外,T+0现金类产品发行渐多。根据中国理财网统计,2017年共发行了56款T+0理财产品,其中外资银行发行了40款。2018年以来,共发行了38款,其中外资银行15款,邮储银行17款。

净值化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前路在哪里?

根据兴业证券(601377,股吧)测算,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三家银行2017年资管类业务收入占营收的比例为12% - 21%;同期A股上市银行理财业务占营收的比例仅4.54%。

麦肯锡建议,国内银行资管业务须以投资能力建设为基础,逐步建立覆盖不同资产类别、不同期限、不同风险偏好、不同起购金额的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以摩根大通为例,2017年,其大幅度提升了被动配置(Beta)类的产品比例,同时降低了主动管理股权类产品的比例,迎合市场趋势,从而获得了超过竞争对手的资金净流入。

国内银行理财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机构间容易陷入恶性收益率竞争。纵观全球领先的资管机构,每家都有自身擅长的王牌资产类别和投资策略。比如,摩根大通在主题化投资管理领域独树一帜,PIMCO被称为全球的“债券之王”,Vanguard的低成本ETF基金获得巴菲特的推荐。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