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喜忧“钱”事儿: 消费分期迎高峰流动性去了哪?
记者新春返乡笔记
山东某三线城市一位消费金融公司分期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春节前是消费分期业务的高峰。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指出,2018年春节期间,该公司累计收到286376笔贷款申请,平均2.11秒就有一笔贷款申请,累计审核通过并发放贷款1.49亿元,迎来一波高峰。
北京到山东的高铁上,平日稀疏较显空荡的行李架上,春运期间一定被各色行李箱、礼品盒塞得满满当当,车厢内也更喧闹些。
“这春节要过得红红火火,每一样都是用钱堆出来的。”高铁上一位回乡过年的旅客王先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先生在北京从事IT行业,他表示在北京时身上少有现金,已经习惯使用线上支付,可是为了回乡过年,还是准备了大几千元的现金在身上。“一年到头,过年总要对父母长辈有所表示,孝敬红包起码几千元。还要准备给小辈的压岁钱,也要上千元。此外过年过节难免人情往来有所花费,再加上给父母亲戚带的礼物礼品,粗略估计过年花费要近万元甚至超过万元。”王先生称。
王先生的情况非个例,春节应该是中国人支出最大的节日。春节前央行释放流动性加上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CRA),释放流动性超2万亿,可春节前流动性仍稍显紧张。
春节前释出的流动性到了居民手中,助燃了新一轮春节期间的消费升级。可春节期间与钱有关的并不只有取钱、花钱,还有借钱与还钱,其中纠纷也不少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行春节回乡调查,试图描述这几桩与钱有关的见闻。
见闻1:基层网点提现忙
数万亿的流动性为何还在年关前略显局促?春节提现到底是怎样热闹的景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农业银行山东某县级支行营业厅见到了十分忙碌的场景。已是邻近午休时间,营业厅中仍坐满了等待办理业务的顾客。绝大部分的业务都是取现业务,部分大额取现,部分兑换新钞、纪念币,还有部分进行年底结算的汇款、转账等业务,排队人数超过40人,ATM机前也是排起长队,而顾客群体多为即将回乡的农民工和个体小商贩,不少人显得有些风尘仆仆。
因为业务办理量较大,只有两个窗口开放办理业务,保安和支行行长也参与到对顾客的分流中,引导部分顾客去ATM机办理业务。但据记者观察,刚刚临近中午,5台ATM机中已有2台不能进行取现。
该支行行长告诉记者,每年临近过年营业厅业务量都很大,人手稍显不足,现金需求量也大,ATM机时常出现中午或者下午就没有现金的情况。近两年相对来说年前资金都比较紧张,但是今年情况稍好去年。
在村镇的农村信用社内,这一景象更加热闹。某乡镇企业的会计张女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每年春节前都是最忙碌的时候,年底公司结算工资、账款,经常一天要多次前往信用社办理业务,经常是来了一笔汇款结掉一部分工资和账款,再来一笔再结掉一部分。因为是大客户所以打电话提前预约基本就可以办理,大额的取现也需要提前一两天预约,以防柜台没有现钱。
而春节前到了老百姓(603883,股吧)手里的现金,相当一部分在春节中被塞进了红包中,流向了拜年的亲友手中。孩子总是最期盼春节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山东地区过年压岁红包习俗非常普遍,普通的农村孩子春节期间收到的压岁钱可达上百或上千,而城市孩子春节期间收到的压岁钱更多,数千甚至数万的也屡见不鲜。
孩子们收红包,家长给红包。正如前述王先生所言,红包支出也是不小的压力。中国4.5亿家庭,以平均每个家庭春节红包支出500元计算,全中国过年期间就将支出2000余亿。据记者所知,对于许多家庭来说,红包支出远远不止500。在三四线城市中,一般给一个血缘比较亲近的孩子的红包数额就在500-1000元,如果有多位亲戚孩子,一个家庭过年期间的支出可达上万元。
见闻2:消费分期迎高峰
春节前的大量流动性释出意味着也有大量流动性到了老百姓手中,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消费的升级。
春节已经不仅仅是阖家团圆的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其视为休闲消费的长假,各大消费、娱乐场所春节期间异常火爆。
记者采访中获悉,山东多个三四线城市热门商区春节档的电影院电影票都是抢购一空,甚至要提前两天订票才能抢到。这种一票难求的情景在往年和平时几乎从未出现过。
此外,借助春节假期选择旅游、医美、整容、教育的人也越来越普遍。
一位在春节前去韩国进行医美项目的消费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往返韩国便利,但去韩国做医美项目的人越来越多,提前一两个月预约了这个时间,一是赶上春节小长假,二是希望美美的过年。”
另一位在春节前进行了眼部双眼皮手术的消费者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许多整形医院都春节无休,选择在这个时间去手术的人很多,一方面是气候合适伤口不易感染,另一方面是小长假有助于伤口恢复,不影响年后的工作。
2018年的春节是中国经济的缩影,消费升级下,越来越多的人敢于花钱,并且敢于花明天的钱。
山东某三线城市一位消费金融公司分期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春节前是消费分期业务的高峰。
“年轻人的消费理念在升级,年底也是数码产品或其他大额消费品更新换代的好时机,办理分期业务的人明显增多。公司的业务涉及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家电、教育、医美等多种产品。最火爆的还是手机分期,消费者以男性居多,有些自用,但买给父母和伴侣的也不在少数。”该人士表示。
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指出,2018年春节期间,该公司累计收到286376笔贷款申请,平均2.11秒就有一笔贷款申请,累计审核通过并发放贷款1.49亿元,迎来一波高峰。
年末是用户消费需求和经济压力都较大的时期,随着更多场景化、更加便捷的消费金融产品的推广和普及,也助燃了今年春节消费的又一次火爆。
见闻3:打不完的民间借贷官司对于很多人,春节是拿奖金拿红包的日子,可讲到钱,其中的借贷纠纷也并不罕见,不少人也因为钱的纠纷过不好这个年。
山东某三四线城市的陈先生一家就因为民间借贷纠纷愁云密布。陈先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万万没想到,被整天在一起的好朋友坑了。”
去年春节,陈先生平日喝酒打牌的好朋友、经营建材的孙某向陈先生求救,自己的建材公司资金周转出了问题,可是自己的房子都有抵押不能贷款,希望陈先生借钱给他,并用陈先生的一套房子进行抵押贷款,共计数十万元。而孙某也许诺陈先生月息1分的回报。
陈先生出于对孙某的了解和信任答应了这个协议,并顺利收取了几个月的利息,可到2017年下半年,孙某资金链彻底断裂,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和给陈先生的利息,陈先生的房子被银行收走,几十万打了水漂。昔日好友反目成仇,法律程序冗长,拖到今年春节才得以宣判。法院判处孙某另外一套房子归陈先生所有作为抵债,可后续房子处理一时难以完成,即使卖掉也就是刚刚归还陈先生的本钱,高昂的利息并不受法律保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发现,类似故事并不少见。虽然我国法律已明确规定了高利贷的范畴,但是民间高息借贷屡禁不止,出现纠纷的也不在少数。
张某是山东某三四线城市某社区内的“雪糕大王”,曾经雪糕生意做得红火,人人钦羡。2017年上半年以融资开发新项目为由向邻里高息借贷,数位居民参与其中,后张某资金链断裂难以偿还债务,外出逃债不知所踪。
在农村这种情况更是普遍,除了亲朋邻里间的民间借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线上借贷也逐步深入农村,某村民多平台借贷、骗贷外出躲债的案例时有发生,春节期间其亲友也受到催债骚扰但也难寻借贷人。
广东正帆律师事务所律师袁某指出,民间借贷屡见不鲜,很多手头有余钱的人都会做一两单,但做民间借贷的人,很多都是被骗过几十上百万才找律师防范风险,对于借款人来说,又有多少因还不起钱被人追得倾家荡产,甚至妻离子散的。合理利率的民间借贷受法律保护,但如何明晰权责、规范行为,签订合法有效的合同,是很多借贷人不清楚的,也是未来法律需要普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