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马传茂 刘筱攸
日前,央行联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统一规制。
对银行理财而言,《指导意见》在净值型管理、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第三方独立托管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凸显当下“严监管”的趋势。
不过,证券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银行资管人士对“净值型”、“打破刚兑”持“知易行难”的观点,称不少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包括净值型管理中的非标投资如何确认公允价值、投资者风险教育不足、打破刚兑后投资者的权利救济渠道如何完善等。
《指导意见》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立过渡期至2019年6月30日。据记者了解,已有城商行组织新规的内部研讨学习会。
东方证券固收研究团队认为,理财业务向真正的资管业务转化过程中,对银行理财的“硬件和软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银行未必能够在过渡期内完成彻底转型,可能缩减一定理财规模。此外,随着银行理财转向净值化,部分资金也可能从理财产品转向公募基金,理财规模可能面临收缩。
首次要求净值化管理
根据《指导意见》,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这是监管层首次提出要求全部资管产品净值化管理。
事实上,净值化转型也是银行理财产品近两年的一个发展趋势。以招行为例,截至6月末,该行净值型产品余额就较年初增长2.22%至1.61万亿元,占理财业务资金余额的比重较年初提升9.37个百分点至75.72%。
但整体看,净值型产品占比依旧不高,预期收益率型的产品依旧占据主流。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7年上半年)》披露的数据,截至6月末,银行高资产净值类产品存续余额为2.13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7.51%。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中心主任曾刚认为,随着非保本理财明确表外化、净值化,未来将转变为纯粹的资管产品,考虑到转型调整需要一定时间,短期内理财发行规模可能会出现一定收缩。
“由于过渡期是到2019年6月,产品整体规模较大的机构一定程度上都面临降规模和减资产的压力,现行的大部门大集合、小集合等都存在非净值、非资金池的现象,所以资管新规正稿出台时或者目前,就是减资产、减规模的时候。”一家华东农商行资管部负责人表示。
此外,《指导意见》规定,资管产品需要由专门的子公司或法人机构管理,并由具有托管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独立托管。其中要求,过渡期后,具有托管业务资质的商业银行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
招商证券(600999,股吧)银行业分析师马鲲鹏认为,资管子公司破冰,这是超预期重大利好,银行资管子公司落地后,中期通道需求大幅下降,资管行业将加速向主动管理转型,具备独立资产负债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的优质资管机构有望加速突出重围。不过曾刚也表示,金融监管部门可能还会另出规定对成立资管子公司的银行资质或评级进行要求。
净值化转型任重道远
虽然近两年银行理财部门纷纷加大净值型产品的研发,但整体而言,净值型产品颇有些“叫好不叫座”的韵味,部分净值型理财存续余额占比较高的银行,甚至还出现理财收入大幅下降的情况。
“就目前情况而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资产的估值方法,二是客户买不买账。”一位华南股份行资管部负责人认为,估值方法的难点不仅在于非上市公司股权、非标债权资产等无活跃交易市场和实时价格的资产应该如何净值化核算,还在于后台估值体系和净值型产品估值逻辑不能匹配,在金融市场波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依旧采用成本法进行估值,导致银行有可能承担更大损失。
中金公司固收研究团队认为,这意味着,银行理财资产配置方向需要做出调整,投资非标等资产面临的制约更大,势必需要逐步提升纯债的配置比例。
“采用成本法进行标准资产估值也是无奈之举。”前述负责人称,“以债券投资为例,采用成本法估值就是"伪净值",如果采用市价法估值,最后体现出来的净值波动又非常大,虽然这种日常的波动并不意味着投资期限结束时的真实收益,但客户不一定买账,净值波动大了,客户就要赎回的,赎回我们就要卖出债券,形成连锁反应。”
此外,银行理财一旦转型为净值型产品,就不得不面临与基金等产品的激烈竞争,对中小银行而言挑战更是巨大。一家华南农商行资管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我们的客户已经习惯了预期收益,净值型产品不一定叫座,而且对净值型产品的收益和风险、利率的波动密切挂钩,我们中后台的投研能力、估值体系建立能力不一定能跟上。”
兴业银行(601166,股吧)资管部总经理顾卫平此前刊文称,预期收益率型或净值型本身不存在优劣,关键是它们所表达的投资收益是否及时、真实、有效地揭示了产品背后的投资绩效。如果预期收益率型产品的收益预期是客观的,该类产品在风险传导方面不一定比缺乏合理估值支持的净值型产品要差。
如何进行净值化转型?兴业研究分析师孔祥认为,被动管理产品是未来净值型产品的主力,即形成大类资产的主动配置能力,不依靠持续交易和挖掘单个资产获益;同时,针对定制型的理财需求(如面向私人银行客户等),建议通过基金中的基金(FOF)的形式参与更多精品策略组合。
打破刚兑知易行难
《指导意见》也首次明确定义了“刚性兑付”的概念,规定了保本保收益、滚动发行、发行机构代偿等行为将被认定为“刚性兑付”,且对刚性兑付明确了处罚措施。前述华东农商行资管部负责人认为,刚兑定义的基础就是“净值”,不能违反“公允价值确定净值”的原则进行保本保收益。
事实上,此前银行在开展资管业务时,往往带入资产负债管理的思维,默认刚兑,赚规模效益、期限错配和风险错配的钱。监管层此前也多次提出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
前述华东农商行资管部负责人则表示,虽然《指导意见》中写的是“规范资金池”,实质上仍是禁止负债方面的资金池。
“以非标投资为例,其投资期限都比较长,如果用短期的理财产品去投资非标,就只能不断采用期限错配的方式,以时间滚时间直至退出。为了降低这种错配风险,就应当加强产品的久期管理。新规也要求,非标资产到期日不得晚于最近一次的开放日。” 一位华南股份行高管对记者表示。
天风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认为,非标资产不能期限错配的要求延续,会对理财非标投资造成较大影响。“要么就是银行理财提高发行期限,多发一年期以上的产品去投资非标,要么就提高标准资产占比,或者非标转标”。
综合来看,未来资管产品打破刚兑势在必行,净值化将是未来的趋势。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分离定价”才是资金池的本质问题所在,而净值化管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池的问题。
“但如果理财真的成为净值型产品,发生了亏损,在实施之初,银行声誉可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容易与相对不理性的零售客户发生纠纷。”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