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截至目前,25家A股上市银行全部完成2017年半年报的披露,考虑到近两年上市的9家中小银行缺乏去年上半年的部分数据,宁波银行(002142,股吧)和华夏银行(600015,股吧)没有在中报里披露员工人数,因此我们重点关注14家银行员工薪酬变化情况。
有人说,最没有意义的就是平均数,看到“人均”二字就觉得自己进了“假银行”;也有人说,平均薪酬是自己努力工作的动力,总有一天不用“被平均”吧。而更多的情况是,每当看到有关“银行员工年薪高达XX万”的言论时,只能默默转发朋友圈,并附上一句:有一种银行,是人家的银行。
“平均数”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银行员工薪酬现状。不过,在银行报表并没有区分公布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余前中后台员工薪酬的情况下,“平均数”的波动变化总能说明一些问题。
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我们先做出重点标注:
1.整体薪酬包在缩水?
NO!除平安银行(000001,股吧)总薪酬大幅减少22%以上、工行总薪酬略有减少外,其余12家银行整体薪酬均较去年上半年有所增长,但增幅普遍不大,只有北京银行(601169,股吧)、南京银行(601009,股吧)两家城商行增幅分别高于18%和10%。
2.银行在大量减员?
说实话,这是真的。可以看到,14家银行里有11家上半年出现减员现象,其中四大行合计减员26653人,但减少幅度都在3%以内,减员幅度最大的平安银行达到14%。
结构上来看,由于电子渠道替代、劳务派遣转为劳务外包等原因,本科以下学历员工以及派遣员工减少比较多;本科以上学历员工则以业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相对严重;此外还有部分银行因为退休人员增加而自然减员。
3.人均薪酬真的明显下降?
整体来看,大部分银行还是维持去年同期水平,少数银行略有下降;北京银行则在员工人数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人均薪酬接近13%的增长。
4.人均创收情况怎么样?
不同银行的人均创收,侧面反映了一家银行的工作强度和业绩压力。人均薪酬增速最快的北京银行,上半年人均创收也在14家银行里排名第一,接近180万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人均创收的增长幅度排名第一的平安银行,其人均薪酬的下降幅度却是最大的。
整体薪酬下降是假,12家增长
从整体薪酬包的变化情况来看,除平安银行、工行外,其余12家银行总薪酬包均同比上升,工行也只是轻微下降了1.8%而已。
平安银行薪酬包则从去年上半年的80亿元减少到今年上半年的61亿元,同比减少幅度接近23%。从结构来看,平安银行上半年当期支付的薪酬没比去年同期少多少,但由于计提的应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较期初大幅减少,即期末的应付而未付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比期初少(说明本期的增加额少于本期支付额),致使总薪酬包大幅减少。
银行减员是真,11家银行减员
上半年上市银行员工人数和年初相比的变动情况是:14家银行里,3家银行增员,11家银行减员。全部14家银行员工数量整体减少3.44万人。
11家减员的银行中,工农中建四大行及平安分别较年初减员7852人、7190人、5009人、6602人和5194人,民生银行(600016,股吧)、中信银行(601998,股吧)、交通银行也较年初减员超过1300人。
以建行为例,从正式员工学历构成变化来看,该行减少的员工中,65%是本科以下学历,本科以上学历员工减员也有2280人,另外该行派遣员工也较年初减少118人。
再以减员幅度最大的平安银行为例,该行减员的正式员工中,73%是业务人员,这其中比较多的是本科学历;另外该行派遣员工数量较年初减少2463人。如果分机构来看,平安银行员工减少最多的是信用卡中心,员工数量从年初的4557人减少到2373人。
从这两个案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哪些银行员工在流失:
第一类是可替代性比较强的岗位,譬如大堂经理、柜员、保安、现金清收、电话客服、信用卡销售等岗位,这些岗位有可能是正式员工,也有可能是派遣员工。
总体来看,这些岗位员工薪资水平不高,员工不愿久留;而且随着电子渠道替代率的不断上升和客户偏好的转变,银行也才裁撤低效益网点,并推进将原来大而全的网点向轻型化、智能化转型。
第二类是银行员工出于自身职业发展考虑,选择跳槽。在民营银行陆续组建以及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冲击下,对这些跳槽的员工来说,新企业的薪酬福利和发展机会可能更好。
第三类则是基于现有年龄结构,退休人员增加导致的自然减员,这在国有大行里体现的可能比较明显。
以农行为例,该行去年末51岁以上员工数量达到11.18万人,比年初多了1.1万人;同一时间段,建行51岁以上员工数量也从4.18万人增加到4.52万人;此外中国银行51岁以上员工数量占比也明显提升。这将在未来几年形成退休高峰。
人均薪酬下降是假的,但平安下降最快
理清了薪酬包变化,以及人员变动详情,接下来就可以计算人均薪酬的变化了。
整体来看,除了少数银行外,大部分银行今年上半年的人均薪酬基本和去年持平,10家人均薪酬同比增长的银行里,增幅在4%以内的有7家,这种波动幅度事实上是可以忽略的,毕竟银行员工人数整体在减少。
我们拆开来看,招行去年上半年和今年上半年的总薪酬包分别是153.32亿元和165.57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员工数量的均值则较去年同期减少接近2000人至7.04万人左右,等于说两方面因素都有影响。但是总薪酬提升的影响大于人数减少的影响,也就是说,招行人均薪酬确实是整体有所上涨的。
北京银行的情况也基本类似,虽然该行员工数有所增加,但是总薪酬包增长的速度更快,也自然带来了人均薪酬的较快增长。
而在人均薪酬下滑的四家银行中,工行只是轻微下滑,上半年平均薪酬还在10万左右。兴业银行和南京银行人均薪酬则同比下滑约5%,主要是因为这两家银行今年上半年的员工人数比去年多很多,也就是受分母扩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银行。14家银行中,该行是上半年人均薪酬下滑幅度最大的,从去年上半年的20.73万元下降到17.88万元,但该行员工人数也是减少幅度最大的。
这也和平安银行去年底以来的实际情况相符,即“三减一增效”,包括减员、减薪、减亏损和增效益,而无论是减员、减薪还是增效益,都在我们的测算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当然,个中滋味,只有平安银行的基层员工才是最清楚的了。
人均创收下滑是假的,但几家银行另当别论
不同银行的人均创收,侧面反映了一家银行的工作强度和业绩考核压力,不同的人均创收,也体现在不同档次的人均薪酬上。
股份行上半年人均创收普遍落在110万~160万区间,其中兴业银行和光大银行(601818,股吧)在110万左右,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则在150万元以上。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两家城商行上半年人均创收则分别在140万和180万左右的水平。
整体来看,大部分银行的人均创收波动并不大,但有几家银行需要着重强调:
南京银行、兴业银行作为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幅度最大(同比下滑18%左右)的A股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员工数量也较去年这个时间增加最多,导致人均创收同比下滑25%-30%。
平安银行今年上半年人均创收则以8.75%的增幅高居第一,人均创收额(157.63万元)则在14家银行中位居第二,但该行人均薪酬也是下滑幅度最大的。
重温计算逻辑
银行人均薪酬不能简单地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除以职工人数计算。原因在于:应付职工薪酬属于是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科目,体现的是在一个时点的结余概念,其借方余额表示实际支付的职工薪酬,贷方余额表示计提进入成本费用的职工薪酬。一般来说,银行期末应付职工薪酬都出现贷方余额,即应付而未付的职工薪酬。
这时候应该如何计算?按照企业会计准则,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与现金流量表中的“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两个项目,按照“本期工资福利总额=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的公式,计算得出的当期发放与计提的总额,是较为合理且易理解的当期总“薪酬包”。
既然是当期,就涉及到薪酬发放时间的问题。以一家银行的2017年上半年薪酬包为例,包含的应该是上半年发放的工资奖金及去年的年终奖。
另外,作为分母的员工人数,则以期末和期初的员工数平均值为准,尽量平滑人员变动带来的影响。通常我们认为,高薪员工的作用体现在分子上,而较低薪酬的银行员工就只能充当分母,“被平均”了。
因此,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从财报中得出的平均工资并不能完全反映银行员工的真实收入情况,我们只能描述出大概的一个趋势:一方面,员工的隐形福利无法计入;另一方面,同一银行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薪酬档位也都是不一样的,譬如一家一线城市支行员工收入无疑远高于三四线城市,但二者的生活成本又是截然不同的。
注意:前面的这些薪酬指标、员工人数,都是采用母公司口径数据(也就是本行口径),尽量扣除了银行子公司(譬如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的薪酬和员工,毕竟这几年这些银行子公司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他们较高的员工薪酬会拉高整个银行集团的薪酬。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