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今日,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AMC)之一的中国东方资产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17: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给出了答案。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企业骗贷或是本轮不良资产增长的主因,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最早在2019年见顶。此外,东北地区不良率暴露更为集中、今年不良率被低估更为严重、不良资产市场出现非理性繁荣、不良资产价格被高估等行业现象和问题都是业内普遍的感受。
该报告自2008年首发以来,至今已连续第十年发布。今年,报告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21份,其中商业银行111份、资产管理公司110份, 通过收集不良资产市场参与者对金融不良资产市场的看法和判断,在数据挖掘和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趋势。
一:企业骗贷
2012年开始,银行不良贷款率开始进入上涨周期。报告显示,此轮不良资产周期主要由市场因素造成,既有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等宏观因素,也包括金融机构经营政策、风险偏好等微观因素。但归根结底,源于企业等债务人的违约行为。
报告分析认为,从宏观因素到微观视角的转变,反映了受访者对惩治失信行为的关切和期待。
二:2019年见顶
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一直持续缓慢上升,市场最为关心的一点,就是不良率至何时出现转向拐点。报告认为,不良率出现拐点取决于诸多因素:一是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可否持续;二是货币政策转向是否能确定,力度和节奏如何;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力度和节奏如何;四是金融风险化解的措施和力度如何。
报告通过实证分析归纳出以下几点影响因素对不良贷款率的作用机制:
(1)基准利率增速提高,影响行业企业生产成本和融资成本,增加还债压力,造成不良率上升;
(2)人民币汇率的飙升可能增加贸易出口行业困难,影响相关企业经营活动,造成不良率上升;
(3)银行拨备覆盖率和资产负债率的提高,会促进银行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工作,从而有效控制不良率;
(4)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利于多数行业企业的集聚发展,促进其偿还债务能力的提升。
根据以上机制,报告预测,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走势见顶并出现拐点的概率较小,目前不良贷款率只是阶段性下探,中短期不良贷款率走势将较为平稳,长期走势为合理上升。
此外,在判断未来不良率走势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指标就是关注类贷款的变化,因为关注类贷款继续恶化就会迁徙为不良贷款。调查显示,有37.84%的受访者认为,我国银行关注类贷款中有“20%-30%”比例会转变为不良贷款。
截至2017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规模为34000多亿,按 “20%-30%”的转变比例测算,那么未来一段时间,不良贷款新增规模接近7千亿-1万亿元,也是相当可观的数字。
三:东北堪忧
近年来,我国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持续爆发,从江浙、广东、山东、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向东北、内蒙、陕西等中西部地区蔓延。这反映了债务风险自沿海地区向内陆传导,而越往内陆,其抗风险能力越低的特征。
其中,针对“2017年银行不良贷款暴露更为集中的地区”,有28.83%的受访者选择“东北地区”,居第一梯队。
比较明显的是,受访者对东北地区银行不良贷款暴露风险的担忧大大高于其他地区。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东北经济增长失速远甚于全国其他地区,并且短期内扭转的概率较小;
二是东北地区是传统制造业、国有企业、重化工业交叉聚集区,面临去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压力也甚于全国其他地区,而去产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金融领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银行信贷风险暴露;
三是出于风险回避,金融机构对东北地区投融资保持更高谨慎,东北地区面临资金流入失速的恶性循环。
四:资产质量“注水”
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率与其实际风险相比普遍低估,已是多年来行业公开的“秘密”。报告称,受访者所在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实际不良率可能达到3%-5%及以上。
从调查结果来看,一是受访者所在地区银行实际不良贷款率普遍高于官方统计数据,相当部分地区实际银行不良率是官方统计数据的2-3倍,意味着我国银行体系实际风险远远大于表面风险,需对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警觉;二是个别地区实际银行不良率很高,处于高风险状态,需对区域性金融风险采取预加防范。
不过,报告认为,尽管商业银行账面风险低于实际风险有其一贯性,但2017年的低估程度或许会更严重一点。
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银行关注类资产暴涨,意味着更多不良贷款被起来,关注类资产大量增加,其中极有可能就包含大量该暴露而没暴露的不良贷款;
二是银行历史上的巨量不良贷款中有些已经不得不暴露,面临很大的不良贷款压力,低估实际风险的可能性更大;
三是 2017 年银行监管部门监管处罚力度加大,银行高管及有关人员为免责躲过这轮监管执法,会想方设法掩盖或减缓不良贷款的暴露。
五:非理性繁荣
不良资产在过去作为小众行业,关注、参与的群体较少,但当前国内金融市场优质投资品种稀缺,大量的资金急于寻找新的投资热点。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不良资产的集中爆发吸引了众多投资主体的关注,特别是许多新型的投资主体也开始积极参与不良资产市场的投资,不良资产市场的投资主体趋于更加多元化。不仅有金融行业的投资人,还有来自地方政府平台、商业服务业、房地产和计算机,甚至还有水利环境、文化娱乐等行业的投资者。
“大量投资主体涌入不良资产市场淘金,但是由于在不良资产市场经验和专业化方面有所欠缺,往往误导一些投资者对不良资产真实价值出现高估,导致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报告称。
六:房地产开发贷
今年监管环境趋严,AMC从合规性的角度收缩了其他类业务的规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不良资产的收购与处置业务中来,对收购不良资产的态度相对更加积极。
在对收购资产的类别方面,AMC对房地产开发贷偏爱有加。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目前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严格的调控中,市场未来走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资产管理公司仍然更偏好收购房地产开发贷款。
房地产开发贷款由于通常具备较充足的抵押率,整体收益风险比较可控,同时对于一些具有区位优势的项目,未来还存在一定增值运作的空间,因此依然被59.1%的受访者认为是资产管理公司最为青睐的收购类别。
七:价格分歧
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从2012年开始进入上升通道,迫于不良贷款率不断升高的压力,银行出售不良资产的潜在意愿较强,但受拨备、利润压力等因素影响,对不良资产定价期望值较高。
而相对于上万亿规模的不良资产市场,经过前几年的大规模收购,AMC限于资本金、人员规模、流动性要求等因素的限制,承接能力趋于一定程度上饱和,不良资产的收购处置是资本和劳动力双重密集型行业,大量资产包收购后自身的处置能力对AMC来说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重要的挑战。AMC依据多年不良资产的处置经验,在资产价格的下行周期,对不良资产的价值判断更加谨慎。
因此,报告称,在实际操作中,双方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不良资产的价值判断存在较大分歧,这也成为AMC成功收购不良资产的最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