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中国开始出现私人银行业务以来,高净值人群数量10余年来已增长10倍。
据招商银行(600036,股吧)、贝恩公司6月20日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6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已达158万人,全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65万亿元。该报告预计,到2017年,高净值人群数量将达187万人,相较于2006年的18万人,10余年来已增长10倍。
相较于数年前,私人银行客户的资产配置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在,2017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预计将继续稳步增长,其他境内投资、资本市场产品是驱动增长的主要资产类别。其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等其他境内投资品种有望进一步保持高速增长;预期A股市场将逐渐回暖;随着房地产市场政策重新收紧,预计投资性不动产将逐步降温。
随着私人银行业务需求增加,客户对财富管理机构的信任逐渐加深,高净值人士偏好利用金融投资间接助推事业发展。
但,私人银行行业风云迭起。
私募股权和另类投资站上风口
据《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随着近两年来资本市场的波动、房地产市场调整,高净值人群中,权益和另类投资站上风口。
其中,近两年资本市场大幅波动使得高净值人群的避险情绪逐渐升温,银行理财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增速较快。2017年,高净值人群在银行理财产品上的配置约占其整体可投资资产的25%,相较2015年增加近一倍。
资产配置占比下降的包括:债券投资占比持续下行,股票配置比例大幅下降;投资性房地产配置比例保持平稳,高净值人群在投资性房地产上的配置比例由2015年的约10%微降至约8%;
包括私募股权基金等另类资产配置近两年稳中有升。
相较2015年,2017年高净值人群在其他境内投资产品的配置比例提升约1%。其中,私募股权投资 近两年在整体资产配置中增幅领先。
在此情况下,由于不少高净值人士认为市面上股权产品良莠不齐,被投公司信息不够透明,因此他们对该类产品的筛选较为审慎,不盲目追逐高预期回报的产品。考虑到个人信息渠道的局限性,受访高净值人士更倾向通过机构代为严格甄选。
“私募股权投资需要很强的投资能力,商业银行投行、资管部门的优势是类债权业务。因此,(对于私人银行)我们还是要找市场上最好的GP来合作。”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王菁表示,招行私人银行资产端而言的产品中,有30%-40%来自本行,“其中60-70%来自本行客户提升”。
就境外投资而言,高净值人士中拥有境外配置的人群占比由2011年的约19%上升至2017年的约56%。同时,人均境外资产配置占比自2013年起趋于平稳。许多高净值人士表示自己虽然有境外资产配置分散风险的需求,但由于对境外市场不熟悉,对进一步增加境外配置比例较为审慎,将保持密切关注,顺势而为。
截至2016年末,中资银行有3家私人银行管理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分别是招商银行(1.6万亿元)、工商银行(1.2万亿元)和中国银行(1万亿元)。
“我们认为私人银行仍是‘蓝海’”,王菁表示,国内的财富增长真的很快,但国内目前很多私人银行还是停留在提供比普通理财产品收益更高的产品上,“如果仅仅多几个BP,本质是高吸存款的变种。”
私人银行业务模式演变
在机构设置上,境内私人银行“套路”各不相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一般来说,私人银行通行的模式有两种,一是私人银行单独设立事业部;二是私人银行归属于大零售部门,由总行提供产品,分支行财富管理部门进行产品分发。
从行业格局上看,目前国内私人银行市场仍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券商等非银机构亦开始涉足私人银行。
如兴业证券(601377,股吧)设立私人银行部,门槛为可投资产600万元以上;中金公司也推出家族财富业务。对信托行业而言,与私人银行业务相似,也是目前力推的家族信托等财富管理业务。
王菁认为,私人银行业务需要看大类资产配置的逻辑,这需要机构研究资产配置在各种风险度下的转换,而不是只倾向于股市或策略。她认为,“券商擅长于产品,而不是服务。券商应该做为银行私行的产品提供商。”
对于家族信托而言,《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的调研数据显示,约60%的受访高净值人士认为家族财富的保障和传承以及家族资产的配置管理是其主要需求。同时,部分高净值人群,尤其是超高净值人群,对家族企业未来规划和安排建议表现出兴趣。不少创富一代企业家表示,他们很快将面临企业传承问题,相应的规划和安排需要专业机构的建议和指导。
但家族企业传承过程将面临不少挑战,企业的顺利交接传承不是偶然。调研中,已经开始企业传承的超高净值受访者表示,股权结构的合理安排和聘任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是企业成功传承的前两大重要因素。其中,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制衡各方利益,保障公司重大战略决策的高效制定,是公司平稳发展的基石;而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拥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执行力,可推动股东决策的顺利落地,同时不易受制于家族内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