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深圳一家券商资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我们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如果不是类似阿里、京东这样的平台话,跟互联网消费金融相关的项目就不要往上报了,报了可能也不会批。”
从数据来看,与上半年互联网消费金融ABS火爆发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除了阿里、京东等,下半年以来,鲜有其他非持牌互联网消费金融ABS成功发行的个案。
在监管层收紧消费金融ABS发行背后,上述深圳券商资管人士认为,“消费金融做ABS,进入资产池的个人贷款成千上万笔,券商作为资产管理人,很难去识别每笔资产的真实性。这时候股东背景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判断因素。”
行业乱象致监管收紧
名义上交易所ABS发行是实行备案制,但目前,实际上仍然需要证监会和交易所的认可审批。从发行类型来看,市场上现存的消费贷款ABS基础资产以信用贷款为主,住房抵押为辅;有场景的消费贷款为主,无场景的消费贷款为辅;部分产品采用了循环购买结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天在采访当中获悉,导致监管层收紧消费金融ABS发行的“导火索”在于消费金融领域所暴露出来的种种乱象。
对此,有互联网金融机构人士表示,在行业整治的大背景下,各路资本纷纷布局消费金融,网贷公司、电商等资本绕道抢食,在规模快速扩张中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操作,埋下了风险隐患。
特别是今年下半年以来,消费金融领域问题频发,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成长的一些新兴公司,成为监管层重点盯防的对象。
“比如校园贷存在暴力催收、首付贷陆续出现各种问题,监管层目前对于在交易所挂牌的消费金融ABS态度变得非常谨慎。”对此,上述深圳券商资管人士称。
8月24日,银监会普惠金融部网贷协调处处长许晓征在网贷监管新规的新闻发布会上特别指出了对校园贷乱象的处罚措施。此后,各地专门发文规范校园贷违规行为。
而在依托消费场景的消费金融模式中,部分平台利用消费者、商户及消费金融公司三方信息不对称情况,商户可能对消费者隐瞒该笔消费实际是向消费金融公司借款的情况,造成消费者“被分期”。此外,为了多成交,商户往往让资质不足的消费者同时去多家消费金融机构借款。急于拉借款的消费金融机构往往默许这样的行为。
此外,目前有很多消费金融公司没有能力连接央行的征信系统,各家机构之间也不可能共享贷款数据。各类型的机构纷纷推出消费金融产品,但各家机构的征信数据与风控手段又千差万别,在此过程中,恶意骗贷、重复授信现象在所难免。
前述互联网金融机构人士直言,甚至有不少消费金融公司风控依靠的是违规获取用户数据。比如APP偷偷获取用户通讯录,一是为了看是否认识“老赖”朋友,如果认识,风险就高;二是为了在客户逾期后,给他的亲朋好友打电话进行催收。
发行门槛大幅提升
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以来,交易所企业ABS发行火爆。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交易所企业资产证券化共发行257只产品,发行规模达到2928亿元,已达到2015年全年发行规模的1.43倍。相比之下,2016年前三季度,银行间信贷资产证券化仅发行64只,发行规模为2064亿元,较前者已大幅落后。
不过,对非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而言,随着监管层收紧消费金融ABS发行,其发行门槛已大幅提升。
申万宏源(000166,股吧)分析师孟祥娟表示,截至今年9月,互联网消费金融ABS今年发行规模仅次于租赁租金、金融受益权和应收账款类ABS发行规模。发行人主要集中在阿里、京东和分期乐,基础资产多为消费白条、分期贷款等。
可以看到,消费金融ABS产品的优点在于发行期限较短,基础资产的分散性较好,大部分基础资产为信用类应收账款。不过,不同平台的差异很大。
从今年发行的消费金融ABS产品情况来看,阿里发行的花呗和借呗产品优先档平均收益率在3%-3.6%,发行期限在1年左右;京东白条优先档平均收益率在4.3%左右,发行期限在2年;分期乐所发行产品的优先档平均收益率在5%-6%左右,发行期限在2年左右;宜人贷发行产品的优先档平均收益率在6.5%,发行期限在1.6年。
“由于消费金融ABS产品的基础资产信用质量参差不齐,评估和风险定价具有难度,而且产品后续监管和跟踪并不具有较高的透明度。” 孟祥娟称。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研究员胡玉峰认为,从实际情况来看,除了银行系和电商巨头系的以外,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为创业型企业,既无大企业控股也无政府政策支持,企业主体评级不高甚至无法实现,很难达到证券化产品交易市场对融资主体的要求。
“目前,中、小平台消费金融ABS已基本不批,什么时候放开也没有时间表。因此,大部分不具备强大背景的发行主体或将寻找场外ABS的新出路。”该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