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行进行28天期逆回购询量,继8月底开始14天逆回购之后,又一次拉长逆回购期限。统计数据显示,央行上一次进行14天、28天期逆回购分别在今年2月5日和2月6日。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央行重启28天期逆回购,将增加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避免在流动性紧张时被动下调准备金率。这种“收短放长”的做法,相当于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促使银行去杠杆。
对于央行新动作,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中秋与国庆双节来临,是28天逆回购的直接原因。与2014年和2015年相比,2016年双节距离较近,因此央行存在集中释放长期流动性、减少操作频率的意图。
邓海清还表示,结合8月底开始14天逆回购来看,央行有意引导资金负债端期限拉长,以降低市场的期限错配程度。央行可能加大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更长期限工具投放力度,以减少短期资金循环投放压力,实现其“锁短放长”目标。这相当于变相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从而利空债券市场,加剧债市的调整压力。
回顾2013年中秋与国庆,虽然当时双节的时间间隔比2016年更近,但并未进行28天期逆回购,而是继续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购。邓海清称,这表明跨节并不一定是此次央行进行28天逆回购的唯一目的。如果9月最后一周,央行继续进行28天逆回购,则表明央行确实有其他意图,因为届时跨节只需要14天逆回购即可,不需要28天逆回购。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表示,央行开展28天期逆回购询量,短期是出于缓解长假流动性需求,长期目的是“缩短放长”,给经济“去杠杆”仍是主要方向。
华创证券则表示,4年来首次28天期逆回购在年中询量,去杠杆意图更加明显,原因有三点:一是2013年以来,28天逆回购一般都在临近春节期间发行,用于平缓跨节资金波动;二是今年再次在年中询量,体现央行以长换短,综合抬高市场杠杆成本,倒逼机构主动去杠杆的指导意图;三是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的组合操作,及“三会”在产品端的监管新政,都传递明确的去杠杆意图,并可能导致未来资金面波动加剧。
瑞达期货(博客,微博)也认为,央行重启28天期逆回购询量,延续传递去杠杆信号,债市继续谨慎情绪,期债下挫。
来自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的首席经济学家杨宇霆表示,中国央行公开市场新增28天期逆回购询量并不代表货币政策立场有任何改变,央行是在推进建立货币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并仍旧希望维持货币市场充足的流动性,预计将继续主动在公开市场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