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提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脱贫战进入攻坚阶段。
在内蒙古自治区,也并非都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祥和景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内蒙古自治区贫困人口80.3万,分布在57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
当地政府部门调研分析,因缺少生产性资金的贫困人口占40%左右,因病致贫占30%左右,因学因灾因残致贫占30%左右。
如何用金融杠杆撬动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何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实现稳步脱贫,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内蒙古分行与地方政府、扶贫办等部门进行了探索。
产业扶贫贷款模式
在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哈达那拉嘎查村的生产基地内,65岁的村民姜永财经营一片450平米的蔬菜大棚。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市里派驻了技术员进村指导葡萄种植技术,目前这批葡萄长势良好,等明年上市,预计能带来2万多元收入。
姜永财和老伴儿原来住在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土坯房中。老两口靠着家中10亩玉米地仅够维持生活。2014年,他的儿子在一场车祸中成了植物人,除去必要的生活支出和医疗支出外积蓄所剩无几,被乌市扶贫办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
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己和老伴儿劳动能力还可以,但一直没资金扩大种植规模,曾尝试申请贷款,但因没有充足抵押品未获通过。
乌兰浩特市扶贫办副主任王海江介绍,通过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才能有效解决脱贫问题。该市推出“菜单式扶贫”,针对有能力、有脱贫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办推出60多项种植或养殖产业供选择。
据政府部门测算,需要通过产业脱贫的有57.9万人。人均需投入3-5万元。这对有限的政府财政提出了考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乌市拨付了5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农业银行按照1:10的比例放大至5000万元用于支持脱贫工作。如果贷款到期不能偿还,在逾期规定时间内由风险补偿金偿还。
根据《乌兰浩特市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试行)》、《乌兰浩特市脱贫攻坚工程产业脱贫项目奖补实施方案(试行)》规定,对选择易地扶贫模式、产业扶贫模式的贫困户分别按照2万元/人、1.5万元/人进行补贴。农业银行与地方政府探索,约定补贴均通过乌市农行发放的惠农卡拨付。这成为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
在农行信贷人员与当地扶贫办、村委会一起了解姜永财的家庭情况和生产意愿后,共同选择了产业扶贫和易地搬迁结合的模式。生产基地的房屋和大棚造价共计7.5万元,姜永财夫妇一共获得农行贷款7万元,加上自己的一点积蓄搬进了新房,可以专心种植葡萄创收。
哈达那拉嘎查村村书记王军介绍,在市扶贫办对产业扶贫、易地扶贫实施情况验收后,姜永财夫妇就可获得共计7万元的补贴,这笔补贴将优先用于偿还农行贷款。
农行兴安分行三农部总经理汤晓丽介绍,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执行利率为5%,与乌市扶贫办贴息利率一致,贫困户不需要承担利息支出就可以获得贷款。
在哈达那拉嘎查村,共有28户像姜永财这样的贫困村民已经搬到生产基地中。
汤晓丽介绍,该地区该模式目前还未出现一笔不良。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引导农牧民共同守信,防范风险。
多户联保担保模式
在兴安盟中西部科右前旗西北24公里处的巴拉格歹乡永进村,刘景堂是村里的养羊“能人”。2010年尝试养羊,从几百只起步,2013年存栏就达4000多只,目前存栏已接近3万只,并和蒙羊食品等企业建立了长期收购关系。
刘景堂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己也想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村民共同发展,但受制于没有合适的抵押担保品。
在2013年内蒙古启动“金融扶贫富农工程”以来,农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开始探索如何发挥“能人”的带动效应。
根据规划,贫困户每户可获得5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据此,农业银行与科右前旗政府及相关部门创设了“政府风险补偿金+合作社+多户联保”的担保模式。永进村将当地缺乏经营能力的20户特困户编入刘景堂的合作社,每户可获得5万元贷款,贷款由刘景堂个人提供全程全额担保,贷款统一交由合作社使用、管理,特困户按照每年贷款额度的30%进行分红。
在合作社获得贷款后,刘景堂扩大了规模,2014年合作社全年实现销售额1500万元,同比增加700万元;2015年受羊价波动影响,全年销售额1300万元,两年累计扩大羊圈2700平米。带动周边13户贫困户共40余人实现脱贫。
刘景堂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除去每年养羊的分红之外,养殖场也会雇佣村民一起剪羊毛等,并发放劳务费,户均每年增收2万余元。这种解决农牧民担保、抵押难题的模式也被命名为“景堂模式”。
董林曾是上述合作社的一员。他介绍,原来单靠种玉米每年收入仅几千元,但养羊是技术活儿,通过这种模式不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避免单户养羊的风险。受刘景堂的羊圈面积限制,董林和其他3户从合作社中分出独立,参照“景堂模式”从农行获得生产贷款扩大养殖,目前也带动了两户贫困户共同养殖,雇佣的贫困户包吃包住每年也能增收2万元左右。
农行内蒙古分行农产部副总经理曹德刚表示,这种模式可以保证贷款用途真实,通过“能人”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也能确保贷款按时返还。
农行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31日,农行内蒙古分行已累计投放“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220.47亿元,其中,198.88亿元“金穗富农贷”支持了43.5万户农牧民,21.59亿元“金穗强农贷”支持了122户扶贫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