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农行、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天津银行、宁波银行(002142,股吧)和广发银行不断爆发的票据案,涉案金额已经超过100亿元。]
[一位银行票据人士对本报记者说:“没有具体数据反映票据中介的市场份额,不过,业内估计,票据中介基本把直贴市场垄断了,占到直贴市场的六七成。”]
[仅今年5月至7月,部分地方银监局就开出20多张罚单,对相关银行罚款800万元左右,案由大部分为“未履行尽职审查职责,连续为同一客户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今年以来,农行、中信银行、天津银行、宁波银行和广发银行不断爆发的票据案,涉案金额已经超过100亿元。
这些票据案的问题无论出在开票和贴现环节,还是出在转贴现环节,背后隐现的是票据中介的违规身影,纸票业务整个流程的风险点迭出。资深票据中介张总(化名)为《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详解了票据贴现和转贴现逐步异化的过程。
被垄断的直贴市场
“银行愿意给企业开票和承兑的重要原因,一是可以派生出存款,二是创收中间业务收入。”张总说,企业也得到实惠,可以不必立刻支付现金给下游供货商,减轻了现金流压力,同时还会收入一笔保证金利息。
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在贸易发票上存在的现实困境,使其往往不能符合贴现条件,由此催生了票据中介“包装票”的产业链,并逐渐垄断贴现市场。
供职于中信银行上海分行的票据专家赵慈拉表示,由于商业汇票的主体已由原来的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转变为中小微企业,商业汇票的用途从原来的应付款工具转变为预付款工具,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有发票而后者没有。但票据贴现仍执行央行1997年《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对银行贴现需要提供发票的监管政策,这使得预收款方受让票据后无法向银行申请贴现,由此,数万亿商票的持票企业只能找票据中介“包装”票再贴现。
一位银行票据人士对本报记者说:“没有具体数据反映票据中介的市场份额,不过,业内估计,票据中介基本把直贴市场垄断了,占到直贴市场的六七成。”
而不规范的票据中介,给票据市场带来各种风险隐患。“票据贴现容易出现的风险点,首要的是假票风险,其次是背书有瑕疵,三是虚假贸易背景,四是保证金逆流程操作。”张总称。
出现假票,无法承兑,吃亏的是持票企业;而背书瑕疵,主要是指背书不连续、背书盖章不清晰等,银行可以要求延期兑付,在补充相关说明后银行才可能予以兑付;若票据本身是真票,贸易背景不真实的话,一般受损的是银行,银行会因为不合规操作被罚款。
事实上,对票据业务的排查尤其是贸易背景真实性的排查,一直是监管层的监管重点,今年尤其严格。
银监会网站公布的近期地方银监局处罚决定书显示,其中不少处罚与开票和贴现相关。仅今年5月至7月,部分地方银监局就开出20多张罚单,对相关银行罚款800万元左右,案由大部分为“未履行尽职审查职责,连续为同一客户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保证金来源也容易成为积累风险的纰漏点。在正当合规的操作流程中,应是先存保证金再贴现,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银行经办分行因为考核冲动,会让企业先贴现,承兑出来的钱再缴纳保证金。或者,有些银行会给客户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被挪作开票保证金。
被异化的转贴现
“转贴现市场的玩法比贴现复杂得多。因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腾挪信贷规模,还可以赚取利差,这些年,同业之间创新了很多玩法,一种模式一旦被监管卡壳,另一种马上就出来。”谈到转贴现,张总如此感慨。
在2011年~2014年间,票据转贴现帮助银行“销规模”最流行的手法是,商业银行通过“包养”村镇银行和农信社,通过买断、卖断和回购等腾挪信贷规模。
很多银行将村镇银行、农信社作为主要交易对手,当银行信贷规模超标时,先将票据卖断给农信社,再从农信社逆回购买入票据,利用农信社会计入账的灰色地带,该笔交易计入“买入返售”科目,不再“进表”,在回购到期后,银行再从农信社买入票据托收,这笔票据对应的信贷规模凭空消失。
张总对本报记者说:“这一前一后,村镇银行和农信社都被商业银行所包围,根本无法得知商业银行与谁做的交易。这就是所谓的‘包养’村镇银行一说。”
据张总介绍,有些地处偏远的村镇银行和农信社,由于“天高皇帝远”,监管没有经济发达地区严格,其被“包养”的程度令人咋舌:村镇银行或农信社与票据中介合作,只需要配合中介盖章和在转贴行开立同业账户,并将同业账户公章和同业账户给票据中介使用,甚至将营业执照拿给票据中介配合去开户,以及伪造公章专供票据中介使用,每年“躺着挣钱”。
这些村镇银行和农信社与票据中介,以两种方式合作:一是不论交易金额,一年以两三百万元的固定价格,将同业账户、同业户公章、营业执照租给票据中介使用和操作;二是按照交易金额抽成,交易额越大,获得的抽成越多。
“不过,随着监管的围堵,‘包养’村镇银行和农信社的模式两年前基本已经被业内淘汰。”上述银行票据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被滥用的同业户和过桥行为
所谓同业账户是指,不同银行之间在办理同城票据交换、异地转账结算、资金拆借等项业务中,为了记载、反映和清算相互发生的资金往来关系所设置的账户。不过,近几年,同业户却被异化成帮助银行腾挪规模的工具,成了转贴现一种创新的违规模式。
一家银行在另一家银行开一个同业账户,账户性质与企业账户完全一样,但操作上,资金并不是打到银行在央行开立的基本户上,而是进入银行的内部账户,由此,交易可以绕开央行的大额支付系统,资金流向大都无从监控。
“大部分银行是不能将资金打到同业户的,只有少部分小城商行、农商行等可以打到同业账户,而且,基本是中介在用同业户。”张总说。
除了同业户,过桥行也是帮助腾挪信贷的主力。大银行不认可小银行的信用,所以很多小的农商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等无法成为大银行的交易对手,于是过桥行就出现了,由于它与大银行和小银行都互为交易对手,充当两者之间的衔接通道,赚取利差和通道费,因为交易量大,一年下来收益颇为可观。
在一些QQ群里,经常看到票据中介这样报价:“国股百万以上2.7%+40,城商百万以上2.9%+40。”意思是,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100万元以上的银票,利率2.7%;城商行100万元以上银票,利率2.9%。“而+40就是指40元/10万的通道费,即不论期限长短,每10万统一支付40元的通道成本。”张总解释说。
受监管政策影响,票据回购业务萎缩,买断、卖断和回购这一模式如今已逐渐变为通过资管计划来腾挪规模。因不占用信贷规模,票据资管计划成了银行票据结构调整的新方向。近期,许多银行也增加了票据资管计划。
(本报记者安卓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