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受菜价猪价等食品价格回落影响,6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1.9%,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生产价格指数(PPI)则受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影响,同比降幅由5月份的2.8%收窄至2.6%。两项数据均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方正证券(601901,股吧)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认为,通胀重新回落至“1”时代,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打开。事实上,近期由于外围经济环境的波动以及看空国内经济的预期,市场上对于货币政策将再度宽松的预期重启,并认为三季度可能成为政策宽松窗口期,或者说“降准”随时会来。
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分析人士认为,在没有超预期冲击的情况下没有必要降准降息,即使降准也仅限于对冲外汇占款减少所带来的流动性不足。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直言,“CPI中枢上行已彻底封杀央行货币政策宽松空间。”
双方观点的分歧在于,在经济数据偏弱和外部环境变动的影响下,央行货币政策是否存在宽松可能?在宽松预期升温的基础上,降准降息是否存在可能性和必要性?降准的政策着眼点在哪儿?
货币宽松预期升温
从近年情况看,货币供应与CPI之间的相关性下降,简单地从CPI数据推倒货币政策似乎并不合理,但CPI数据走势却仍是考虑货币政策调整的重要因素。
任泽平在解读CPI数据时表示,通胀进入“1”时代,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打开。他解释称,自2月份降准以来,已4个多月没有再降息降准,主要是因为一季度经济触底回升、通胀预期抬头、房价暴涨,目前第一个因素已经被破坏,第二、三个因素未来将逐步弱化,因此货币政策再度宽松的预期正逐步升温。
民生证券宏观分析师张德礼认为,通胀回落将打开三季度的货币政策宽松窗口期,“考虑到三季度CPI继续走低、受英国脱欧影响美联储9月加息概率不大、人民币贬值预期平稳等综合因素,随着三季度经济数据走弱及年中政治局会议的召开,预计政策宽松力度将边际增加。”
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熊义明则在货币政策考量中更为注重汇率因素,他根据6月外汇储备意外回升、英国脱欧公投冲击下国内资本流出意愿不强等现象,以及人民币汇率经历三轮贬值后修正较多高估部分,对资本市场与资本流动的影响逐步下降等情况综合认为,人民币汇率可能正在接近软着陆,汇改已接近尾声,货币政策未来空间打开。
而邓海清对货币政策宽松预期的态度明显不同,他认为,今年CPI低点在1.8%以上概率较大,再加上今年CPI中枢由去年的1.5%上升至2%,这将彻底封杀央行货币政策宽松空间,从概率来看,出台的稳增长措施是“宽财政” “宽信用” “宽货币”。
降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降息由于可能进一步鼓励加杠杆的行为,违背当前政策意图,因此分析师们普遍认为降息的必要性和意愿均不强。在货币政策存在宽松预期的基础上,就降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个话题,分析师们明显存在分歧。
国金证券(600109,股吧)宏观分析师边泉水表示,从政策面看,在短期经济增长下滑以及海外风险因素不确定的情况下,以稳为纲将成为下半年的主旋律,预计政策边际宽松可期,货币政策仍将保持一定的支持力度。他预计下半年降准两次。上海证券宏观分析师胡月晓也认为,由于前期基础货币持续负增长,为维持流通货币增长的平稳,“降准”随时会来。
对此,申万宏源(000166,股吧)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是否需要降准应基于降准空间、必要性及触发因素三个方面考虑,“首先,与2002年6%的存款准备金率相比,目前仍有足够的降准空间;其次,由于前期资金到期,以及外汇占款整体增长放慢,降准也是存在必要性的;再次,关键在于是否有触发因素,从目前情况看,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的组合将是今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常态,在没有超预期冲击的情况下没有必要降准降息,目前年中风险最大时点已过,如果美联储7月份不加息,那么未来两个月货币政策没有放松的可能。”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分析师张继强则表示,降准仍有必要,但更多着眼于对冲外汇占款减少。银行方面也有分析人士持同一观点,其中交通银行(601328,股吧)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虽然建议年内可降准1~2次,但仅限于对冲外汇占款减少所带来的流动性不足。
南京银行(601009,股吧)金融同业部研究员陈丽丽也认为,是否降准主要还是视外汇市场资金流出压力而定,目前来看外汇市场整体还是比较平稳,降准的必要性并非很强。她认为,降准和降息还是央行不会轻易采用的政策选择,继续通过定向操作补充流动性的概率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