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货币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日前,央行对外披露,存款准备金的考核制度将由原来的“节点法”改为“平均法”。业内人士认为,央行此举给予了商业银行更多流动性管理的自主权,有助于防范过去银行每到季末“冲时点”搬存款的行为,同时减小离岸人民币利率波动,维持资金面平稳,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再改存准考核办法
央行上周五发布公告称,自7月15日起,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的考核基数由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时点数调整为考核期内一般存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
央行一直要求商业银行按照比例缴存准备金,并规定金融机构缴纳的存款准备金余额除以需缴纳准备金的基数,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事实上,去年9月央行对境内的存款准备金已经从时点法改为平均法考核,但当时改的是分子而非分母,即根据央行当时要求“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算术平均值(分子为均值)与准备金考核基数(分母为时点)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新规落实,则分母的准备金考核基数由考核期末时点数调整为考核期内算术平均数,即“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算术平均值(分子为均值)与准备金考核基数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分母为均值)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整后,按季缴纳存款准备金的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存放境内代理行人民币存款,其缴存基数为上季度境外参加行人民币存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
抑制存款“大搬家”
过去考核方式是时点法考核,即每月的5日、15日、25日缴纳存款准备金,根据10日和25日的存款基数,实行原则是多退少补。民生证券研究院固定收益组负责人李奇霖表示,该制度的缺陷可能会放大资金面波动,比如月底一般性存款余额往往会增多,那么对应5日就需要补缴一大笔准备金,放大资金面波动。
李奇霖进一步解释称,以前考核准备金采用的是时点法,如季度末考核的时候,就看3月31日或者6月30日的数据,分子是银行缴存的准备金,分母是银行的存款余额,算出的数据必须大于等于当时央行规定的准备金率。而时点法考核的漏洞是,银行可以在期末操纵数据。每到月末、季度末、年末就带来存款“大搬家”,带来金融市场的波动。
中金固收的报告指出,由于以时点的基数作为考核,导致3月末缴准的时点上境外银行不愿月底持有人民币,进而导致3月末CNH隔夜拆借利率大跌4.77个百分点至-3.725%。平均法考核有助于堵上漏洞,考核时离岸人民币季末的头寸不会出现大幅变动,离岸人民币拆借利率也会更加稳定。
防范离岸利率大波动
采用节点法的考核标准,存在商业银行“冲节点”的风险,使得资金面波动很大。兴业银行(601166,股吧)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对境内境外的调整,都可以使货币市场更平稳。对银行来讲,冲节点的动机没有了,使商业银行能更加灵活地调节流动性。
黄金钱包首席分析师肖磊表示,此次调整属于央行的货币量化管理制度,节点法会造成流动性突变。该制度调整有利于商业银行做出中长期的布局,降低商业银行的不确定性风险。
事实上,此前一些离岸银行为了避免在境内参加行的存款因需缴纳准备金而被冻结,在考核时点前想方设法抛出资金头寸或拆借资金,这导致离岸人民币市场出现负利率的情况。中金公司方面的观点认为,对于离岸人民币市场,此举有助于熨平缴准前后离岸人民币资金利率的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