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期间,对于市场来说,最受关注的消息之一莫过于“万亿债转股将启动”的消息。日前,国内媒体援引国开行一位未具名高层人士的话报道称,预计中国将在三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化解1万亿元左右规模的银行潜在不良资产。更有报道称,正式的债转股实施方案最快或于4月份正式推出。
尽管当前尚未有官方消息对该消息给予确认,但万亿债转股卷土重来的消息却已经足以在市场上掀起关注,对商业银行、企业甚至资本市场,都将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不过,对于债转股可能带来的影响,市场仍然存在意见分歧。 南方日报
部分银行成立“债转股”领导小组
此前,国家层面也曾频频释放债转股相关信号。3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用市场化办法推动债转股,探索用债转股降低企业杠杆。近期,中国农业银行行长赵欢在该行的年报业绩发布会上称,债转股方案预计将很快出台。
3月31日,招商银行(600036,股吧)的香港业绩发布会上,招行副行长王良表示,招商银行对“债转股”高度重视,目前已专门成立“债转股”领导小组积极研究方案,在政策、制度、外部环境的成熟及监管要求下稳步推进。
从必要性上看,实施债转股方案也被认为是“箭在弦上”。此前中信证券(600030,股吧)曾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债务率处历史高位。经济下行带来银行不良资产增加,2015年不良规模达1.27万亿、新增4318亿,同比增长51%。随着去产能政策不断推进,预计不良资产规模还将进一步上升,保守估计每年新增不良资产超5000亿。
在多种消息助推下,市场开始重新审视债转股启动后的可能方案和影响。
1999年,中国曾经展开过一轮债转股,总规模达到1.4万亿元。当时采取的方式是,在政府指导下由中介机构进行债务转换,而商业银行并不直接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权。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持股人从商业银行手中接入不良资产,同企业谈判确定转股方案。作为股东,资产管理公司仅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并在10年内完成转股和退出的全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债转股的资金来源、执行方式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在上一轮债转股中,资金来源则主要由财政部注资,叠加央行再贷款和金融债券方式。据了解,财政部当时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各提供了100亿元的资本金,此外,央行发放6041亿元的再贷款,同时资产管理公司向商业银行和国开行共发行了8200亿元。
“万亿债转股”对市场影响有待观察
“万亿债转股”以其涉及金额之大和其对企业及商业银行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而受到市场的普遍关注。就股市反应来看,5日,沪指报3053.07点,上涨1.45%,深成指、创业板指也纷纷大涨,“债转股”概念股表现抢眼。不过,就债转股带来的利好还是风险,市场争议仍然较大。就机构来看,有坚定唱多的机构,也有机构表示谨慎。
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总经理杨德龙表示“中央试点一万亿元债转股,大大减轻了投资者担忧,减少了多空分歧,必将促进大盘实现千点大反弹”,坚定看多。
杨德龙认为,一方面,通过“债转股”,银行可以获得更加灵活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通过筛选出其中相对优质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银行可增加投资收益,且二级市场整体估值处于低位,转股价格便宜,等企业经营状况逐步改善,银行即可收回借款。另一方面,债转股一方面优化了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降低了企业资产负债率,有利于企业去杠杆,拓宽了企业潜在的发展空间。
杨德龙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政策的出台对股市的影响正面,意义堪比去年财政部推出的地方债置换计划,对股市构成特大利好。
不过,对于此次债转股方案,也有机构担忧,在经济转型的环境下,债转股隐藏风险。长江证券(000783,股吧)分析师包承超认为,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希望通过债转股,将不良资产盘活,化解金融风险;而各类企业及地方政府则希望从国有银行中获取低成本资源,解决还本付息的难题,在经营过程中,由于趋利性的本能,或将选择尽可能少的红利支付。
此外,“万亿债转股”的模式仍未确定。据了解,债转股的两大模式,分别为银行主导型债转股和政府主导型债转股。在银行主导型债转股中,主要由商业银行持有一定数量的非金融企业股权;而在政府主导型债转股中,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剥离至政府设立的处置机构中,再由处置机构将债权转换为对企业的持股。
海通证券(600837,股吧)研究团队指出,目前关键点仍未确定,包括此次债券资产相关企业是否包括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海通方面认为,鉴于债转股此次资金来源方面尚不确定,债转股的主导方是商业银行还是政府也未可知,这都意味着可能的风险。因此,海通证券表示,债转股“重出江湖”是否将带来预期中的利好,目前还有待观察。
名词解释债转股
指将银行持有的企业债权资产转为对企业的股权投资,也是资产重组的重要方式,被各国运用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和企业去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