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不良资产证券化”要来了 资产估值和定价是核心 -银行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2:01:59]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中行都在招标了,应该是四大行都可以做,但是进度可能没有那么快。”对于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最新进展,近日,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中国银行相关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了该行“试水”这一业务的

“中行都在招标了,应该是四大行都可以做,但是进度可能没有那么快。”对于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最新进展,近日,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中国银行相关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了该行“试水”这一业务的情况。

近日,银监会2016年全国银行业监管管理会议上指出,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逐步增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功效和能力。这意味着监管层面对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在2016年将给予支持。

而在去年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创新政策支持,推动商业银行落实不良资产处置政策,加大产能过剩行业呆坏账核销力度。这意味着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制度性障碍有望得到扫除。

事实上,早在2006~2008年间,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建行共发行过4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小试牛刀后因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搁浅而暂停了脚步。信贷资产证券化(CLO)自2013年扩大试点,一系列松绑政策将银行CLO市场扩容推向高潮。眼下面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飙升,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

“在近一段时间,不良贷款通过证券化处置的需求还是比较强劲的,只要是能够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未来应该有一个阶段性的需求。”一创摩根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王学斌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位商业银行投行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如果不良资产跟信贷资产两种资产证券化业务都放开,将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市场需求,将证券化业务融入到商业银行经营中,既适应商业银行对监管资本约束的要求,也是实现利润和经营效率的转型需要,将优质资产和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一同作为银行主动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

不良资产估值和定价是核心

显然,不良资产跟优质资产的证券化具有明显的区别。王学斌表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是正常类、关注类贷款,不良资产证券化主要是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资产,它的特点是出现了逾期违约,严重的是大部分或者全部资产已经损失掉了,要对这种不良贷款进行处置安排。

正是由于基础资产的差异,多位有着不良证券化业务实践经验的业内人士都认为,不良证券证券化核心在估值和定价方面。

对此,王学斌强调,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不能将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同于不良资产本身。因为在做证券化的过程中已经对不良贷款资产池进行了打包,在打包过程中设立了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其中会搭配可疑类、次级类和损失类资产,甚至会加入优质资产,至于具体发行产品的规模也经过了严格的测算评级,在发行规模上也已体现了它跟原有资产或规模的差别。

“好比100亿元规模的不良贷款资产池,最后发行出来的总规模是35亿元,其中有25亿元是优先级,10亿元的次级,本身已经考虑到不良贷款相应的风险因素,从基础资产到证券化产品的过程中,通俗来讲是已经打了很大的折扣。”王学斌举例称。

事实上,不良贷款估值主要涉及到不良资产打折问题。对此,中诚信国际结构融资部总经理李燕表示,如果折扣过低,对银行成本和利润会产生很大影响,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如果折扣过高,市场对资产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存在不确定性,“这是交易双方的博弈过程,所以不良贷款的估值难度比较大。”

对此,王学斌强调,由于不良资产包中包含可疑类、次级类和损失类三类资产,次级类只不过是借款人一期两期逾期,或者付息还本过程中出现了短暂的、没有按合同按时履约的情形,有些被纳入不良资产中,而损失类更接近一般人理解中的不良资产。

对于入池的不良资产状况,王学斌还介绍了另一种情况,即在当前经济下行期,由于系统性的经济周期问题,导致企业在日常经济或者贸易往来中流动性出现问题,使得产业上下游付款周期变长,企业作为债务主体预期的现金流没有按期回来,尽管企业当期现金流出现问题,对于金融机构本身而言体现为资金链断裂,但是从负债率、总体规模等因素评估企业资产负债表仍然不错,银行通过调整还款节奏或者债务和解、重组,企业通过重新调整产品销路、调整市场结构仍能实现业务转型升级,这类资产的质量依然可观。

不良资产估值体系解析

既然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良莠不齐,这势必加大项目评估和评级工作的难度。对于尽职调查的具体安排,王学斌介绍,第一阶段是尽职调查,对贷款资料档案进行梳理和现场考察,根据不同规模和笔数的不良贷款开展不同的尽调方式,然后对资产进行分类。其中,重点关注的公司类贷款,承销商与评级机构都要对其进行考察,此外还要对运营服务机构进行调查,其业务操作、人员情况、制度设计、历史业绩和回收数据等都是考察重点。

对于资产评估的考察方法,王学斌总结为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共性是宏观经济、地区、政策环境、费用等,个性是根据有无担保划分不同资产类别进行考察,比如对房产、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评估,以及股权、应收账款等权利性个性因素的考察,这些对估值影响较大。

上述银行人士也表示,有时不良资产的资产包可能涉及到上百笔甚至几千笔贷款,这些资产可能分布在全国各地,评级机构对其尽职调查成本很高,包括某些投资者在前期也可能都有参与现场调查的需求,这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运作的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就会很高。

王学斌进一步介绍,接下来进行实地访谈和后续现金流分析,结合之前的基础性信息、历史数据、现场数据,以及考察所得到的实际信息,对资产池进行估值。估值过程中有时需要构建样本,对重要性的样本还需逐笔考察,并进行分类估值,测算不同情况下的回收规模。

在此基础上,利用不良贷款测算模型对整个资产池不同的现金流入情景进行模拟,再根据交易结构费用、投资者预期进行发行产品定价的预测,结合信用评级模型来确定不同级别证券的发行规模。

出表是银行最大动力

随着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的扩大,目前市场上多层次的投资者正在形成。据介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分层比较简单,一般分为优先档和次级档两种,同时通过增信措施获得流动性支持。

“不出表银行没兴趣做。”这一真实想法反映了银行业的普遍心声。上述银行人士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参与机构主要是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没有出表需求,而商业银行出表是做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根本动力。

对此,标普金融机构评级资深董事廖强则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达了他的谨慎态度,一方面,作为收入回报的不良资产的现金流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如果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将风险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转移出去,转移到投资者头上,这只是在会计报表之间转移,使得不良资产在账面上“消化”,实际风险依旧存在,那么不良资产证券化极有可能变成会计准则的游戏。

除了银行参与动力较大外,保险资金也被赋予成为不良资产证券化投资端的重要角色,对此,一位保险资管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保险资金偏谨慎,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可能会更为谨慎,一方面要看监管层对于投资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会考虑到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比如定价估值不确定、评级难度大、信息披露不完善等。”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