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olas Faller表示,与诺亚财富的合作,也许是一次跳板。一来测试UPB对冲基金筛选技术能否帮助中国高净值群体更好地投资海外基金产品,二来可以近距离洞察境内高净值群体的个性化财富传承需求变化,为私人银行业务进入中国大陆做铺垫。
本报记者 陈 植
实习记者 韩佳栩 上海报道
随着中国大陆高净值群体数量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瑞士私人银行机构将触角伸向中国内地市场。
近期,资产管理规模逾千亿美元的瑞士联合私人银行集团(下称“UPB”)做了两件事,一是在上海设立了资产管理机构。二是旗下UPB亚洲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诺亚财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向后者提供一系列全球宏观经济研究报告与对冲基金独特筛选技术。
“是中国高净值群体日益旺盛的资产全球化配置需求,吸引我们不得不加快进入中国的步伐。”UPB资产管理全球联合CEO Nicolas Faller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将资产管理业务迅速引入中国同时,这家机构的私人银行业务却仍然停留在中国内地市场之外。
Nicolas Faller对此解释称,目前多数国内高净值群体仍在创富阶段,考虑到瑞士私人银行业务更突出守富与财富传承,国内私银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培育。
在不少私人银行业内人士看来,原因没有如此简单。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一些欧美知名私人银行机构对中国大陆市场望而却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境内找不到数量足够多、投资类型足够丰富的基金、信托等理财产品,满足高净值群体日益个性化的财富保值、增值、传承需求。
以UPB为例,它从全球可投资的逾8万只的对冲基金产品里,借助自身基金筛选技术精选出100只抗风险能力强、业绩相对出色的候选对冲基金产品推荐给自身高净值客户,但这些客户最后被允许投资的,只有20-30只。
Nicolas Faller表示,与诺亚财富的合作,也许是一次跳板。一来测试UPB对冲基金筛选技术能否帮助中国高净值群体更好地投资海外基金产品,二来可以近距离洞察境内高净值群体的个性化财富传承需求变化,为私人银行业务进入中国大陆做铺垫。
资产管理业务“先行一步”
其实,UPB之所以将资产管理业务率先引入中国市场,主要是看好境内高净值群体日益旺盛的资产全球化配置需要。
“在这方面,我们与UPB不谋而合。”诺亚财富集团执行总裁林国沣向记者表示。
具体而言,双方合作主要包括三个领域,一是UPB定期向诺亚财富提供自己研究的全球市场趋势、产业行情等宏观研究报告;二是双方共同开展全球对冲基金研究,分享全球各类对冲基金业绩表现、投资策略、极端情况净值波动状况等信息,三是UPB向诺亚财富提供覆盖全球基金的独特筛选基金技术等。
在林国沣看来,这份独特筛选的基金技术,恰恰是国内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最缺乏的。究其原因,随着国内高净值群体纷纷启动资产全球化配置,第三方理财机构迫切需要了解全球各类基金产品动态,帮助境内高净值群体更好地选择海外资产组合。
但是,全球对冲基金的私募性质,决定了它们不大会向第三方机构提供全部业绩表现与投资操作信息。这意味着要建立一整套对冲基金筛选技术,就得长时间搜集对冲基金各类业绩信息,不断跟踪其业绩表现与投资策略变化,才能筛选出最出色的对冲基金产品。
“对UPB而言,这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内高净值群体对海外基金产品的投资偏好与收益/风险比的诉求,为向他们提供私人银行服务提供借鉴。”Nicolas Faller直言。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诺亚财富香港分支机构的高净值客户总数约为3000人,而诺亚财富在境内的高净值客户总数则高达8万人。而且,随着国人资产全球化配置热情高涨,越来越多境内富豪会选择香港作为全球化投资的一个跳板。对UPB而言,这将是全球私人银行服务的一片新蓝海市场。
私人银行业务滞后“苦衷”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快资产管理业务的中国布局步伐同时,UPB私人银行业务似乎慢了一拍。
“到目前,我们的确没有考虑要将私人银行业务引入中国市场。”Nicolas Faller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主要原因还是时机不够成熟。毕竟,中国缺乏数量足够多、投资策略足够多元化的基金产品,导致UPB无法从中精选最有投资价值的基金产品,满足高净值群体日益个性化的财富保值、增值、传承需求。
在他看来,私人银行所精选的对冲基金、固定收益类等产品,绝不是以收益高低论好坏,而是先考量这些基金产品能否在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来临时“岿然不动”。
次贷危机爆发的2008年期间,不少瑞士私人银行的投资组合一度出现15%的损失,但多数机构在2009年初就把这部分亏损迅速弥补回来,同期很多对冲基金、资产管理机构仍处于亏损阶段。
他透露,瑞士私人银行之所以能迅速扭转业绩亏损颓势,主要在于它拥有不一样的风险评估标准。通常第三方理财机构为每款投资组合测算一个综合亏损风险,但私人银行会针对投资组合的每个资产类别,单独列出最大亏损幅度。
举例而言,一款股票、债券分别占比50%与50%的投资组合,也许第三方理财机构觉得有50%固定收益类债券保底,当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到来时,这个投资组合仍然风险可控;但在瑞士私人银行眼里,这类投资组合其实风险很高,因为股票亏损会抹去客户一半可传承的财富。
记者多方了解到,尽管瑞士私人银行精于挑选投资品种,但他们在中国市场似乎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困境。
比如,个别瑞士私人银行曾通过与国内私人银行合作,打算切入中国市场,但目前双方主要停留在联合发行QDII产品的合作阶段,并未真正替国内高净值客户设计投资组合,搭建财富长期保值、增值、传承的资产配置方案。
在一家国内私人银行人士看来,这背后也有市场环境的因素。毕竟,中国多数高净值群体仍在创富阶段,他们更渴望通过资产全球化配置,获得年化10%以上的高额回报;但在欧美零利率环境下,多数欧美家族办公室对年化3%-5%无风险收益就感到满足。若瑞士私人银行一味迎合中国高净值群体的高收益诉求,选择某些高风险金融产品,反而背离了他们保守谨慎的投资组合精选策略。
在Nicolas Faller看来,中国高净值群体要适应瑞士私人银行的财富理念,需要一个逐步认知的过程。
“未来,不排除我们与诺亚财富通过设计QDII产品,让中国高净值群体先投资UPB的全球基金投资组合,一步步让他们接触UPB的私人银行业务。”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