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存单扩容了。如果说9家银行在今年6月15日成为首批大额存单的发行机构,只是小试牛刀了一把,那么,时隔一个半月,93家金融机构获准大额存单发行资格,则是接过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一公里”中的接力棒。下一程,将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完全放开。
7月30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了《关于扩大大额存单发行主体范围的通知》,由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核心成员扩大到基础成员中的全国性金融机构和具有同业存单发行经验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及外资银行,机构个数由目前的9家扩大至102家。
大额存单扩容
今年6月2日,央行发布了《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存款负债工具在传统存款、同业拆借、同业存单等方式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更加主动的产品。
紧接着,6月15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600000,股吧)、中信银行(601998,股吧)、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兴业银行(601166,股吧)等9家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核心成员成为首批大额存单发行单位,纷纷正式发行首批大额存单。
首批大额存单期限以1年以内(含)为主,认购起点金额为个人30万元,机构1000万元。在定价方面,记者通过梳理发现,首批发行大额存单银行大多按照同期央行基准利率区间上浮40%,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大额存单利率分别为2.60%、2.90%和3.15%。在发行6个月大额存单品种的6家银行中就有些小分歧,股份制银行中信和浦利率较高,为年化2.9%。
事实上,首批大额存单发行一个月有余,机构投资者认购热情高于个人投资者。一名国有行资管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机构客户认购热情较高,但个人客户不太踊跃,毕竟市场上低风险的投资产品太多了,目前保本理财的收益远远高于CD。”他所在银行大额存单发行规模中个人投资者比例仅占30%。
从发行渠道看,大额存单大体分为银行自主发行和第三方平台(交易中心)发行两种。银行自主发行主要通过柜台认购和电子银行渠道认购。
“关键看是否能实现电子化转让,以及质押和流通的便捷性,否则和现有理财收益无法比。”一位城商行人士称。目前,大额存单只能通过交易中心转让,符合交易中心平台的投资人仅是通过北金所平台开展债券交易的投资者。
“前期大额存单试运行期间,市场反应平稳,并没有出现大量的存款搬家现象,继续扩容的时机已经成熟。此次将发行主体拓宽到102家,意味着大额存单的发行将进入常态化阶段。”华夏银行(600015,股吧)发展研究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从发行主体来看,大额存单此次扩容从首批9家国有大行、部分股份制银行,扩展至10家全国性金融机构、43家城商行、37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3家外资银行。
杨驰认为,目前因为处于利率市场化的转型阶段,信托、理财刚性兑付没有打破,大额存单优势可能暂时还显现不出来,随着一些信托、理财企业债刚性兑付被打破,大额存单的优势将会逐步体现出来。拥有短期闲置资金的企业和个人,会比较欢迎大额定存单,因为利率比定期存款高,而且可以随时流通。
为利率市场化最后一步铺路
今年有望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收官之年。5月11日起,央行将存款上限浮动区间由1.3倍扩大到1.5倍,银行自主定价范围进一步扩大,利率市场化只剩下放开存款基准利率上限一步。
目前,首批大额存单定价的金融机构将定价区间上浮至基准利率的40%,眼下在7月底,大额存单发行主体增加至102家,意味着更多金融机构将通过发行大额存单加入存款上限区间1.4倍的阵营。
杨驰表示,大额存单扩容意味着在大额资金层面,实质上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利率市场化。按照央行“先大额、后小额“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原则,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将集中在小额存款利率的完全放开。
恒丰银行研究院常务院长胡海峰对本报记者表示,从全行业看,本次中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新增93家参与机构,至102家金融机构,这将使得包括外资金融机构的广大市场群体都能参与到大额存单市场发行之中,将加速建成中国大额存单市场,从而完善中国货币市场等金融市场体系,增强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胡海峰认为,从定价看,大额存单有一年以内多个期限品种,定价不受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上限水平约束,而更多与货币市场利率Shibor等指标挂钩,这更加有效地发挥Shibor等市场基准利率的作用,促进中国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而加速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