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马传茂
作为游离于商业银行体系外、从事与银行类似的信用中介活动,却不受严格监管的金融体系——影子银行,常被认为在经济放缓时发生违约潮的可能性加大。不过受近年影子银行监管收紧及信贷需求减弱的影响,银行贷款增速目前正超过影子银行增速,影子银行的借贷结构也随投资者对股市兴趣上升而发生变化。
针对东西方影子银行的区别及成因、影子银行的风险衡量及解决办法等问题,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穆迪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施瓦茨(Stephen Schwartz)。
东西方影子银行存差异
证券时报记者:东西方影子银行有哪些不同呢?
史蒂芬:虽然在缺乏监管、缺乏透明度方面二者是一致的,但在制度结构及加强监管时带来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
从制度结构方面来看,西方影子银行是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涉及的是比银行贷款风险更低的金融工具,通过降低银行手续费用提高效率,满足投资者对具有流动性的工具的需求;中国影子银行则通过贷款而非资本运作,涉及非银行机构向高风险借款人的贷款,通过向资金需求未得到满足的领域提供信贷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还要满足投资者对高收益的需求。
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影响方面来看,西方影子银行的客户质量相对还是较高的,这些客户本身也能去银行贷款,只是有部分贷款在影子银行,所以当影子银行信贷受到管制或萎缩时,他们还能回到银行寻求更高成本的贷款。而中国影子银行的借款人往往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如果借款人无法利用影子银行,其融资渠道就非常有限,这种隐性风险还会威胁到不受银行青睐行业的信贷供应。
证券时报记者:是什么造成了东西方影子银行的差异?
史蒂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融体系的不同造成东西方影子银行的不同。
中国的监管倾向于保护银行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也倾向于让国有企业更容易拿到信贷,这就造成有些金融产品会给存款人更高的收益,同样也可以让不能在银行贷款的人获得贷款,这就是在现有金融体系下挤压出来的现象,因为贷款方、存款人都达不到银行系统要求。
最大风险在于传导至金融系统
证券时报记者:对影子银行统计口径的不同会不会让监管部门低估影子银行的规模和风险?在影子银行的产品中,哪类产品的风险最高?
史蒂芬:怎么定义不是最主要的,世界各地对影子银行的定义都可能不同,中国的定义可能比穆迪监测的影子银行品类窄很多。但我相信监管部门不会忽视某些风险,不同的金融渠道都会有相应的监管,有他们的数据,不管他们是不是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产品的风险衡量方面,我认为增速最快、增加规模最大的产品就是风险最高的。不过,这种风险衡量也会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动,譬如几年前的最大风险集中在房地产信托,而现在则以与股票市场挂钩的产品风险相对较高。
证券时报记者:中国影子银行的最大风险点在哪儿?
史蒂芬:最大的风险在于,这些信贷的产生都是没有监管和透明度的,当信贷膨胀到很大时,很容易让风险从影子银行传导到传统银行甚至整个金融系统。
中国影子银行市场与传统银行体系之间联系紧密,仅就影子银行活动向银行体系的蔓延风险来看,就包括银行表外理财、银信合作、券商资管、两融受益权转让、金融租赁公司放款、委托贷款、担保公司无法代偿等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有分析认为降低影子银行风险的关键在于金融改革,你是怎么看待的?
史蒂芬:我同意需要进一步金融改革,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目前金融市场化程度不足,导致实体经济中永远有一部分人拿不到信贷。如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银行就可以向客户提供更高的收益率,另外,银行间竞争压力加大也会让银行更有意愿去贷款给中小企业替代此前出于避险考虑而关注较少的板块。
证券时报记者:金融监管若强调效率,整个金融体系必须是有中心节点的,但影子银行呈现的是去中心化趋势,监管未来应该怎样适应这种趋势?
史蒂芬: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不过我们观察到银监会、证监会和央行等监管部门还是很针对于自身机构产品进行监管,且在各地都有各自的监管分支机构,监管到位的程度较高,所以我们觉得监管机构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