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金融业而言,2015年是“互联网+”的大风口,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汹涌而来,自我革命还是等着被革命,这是一个不言而明的答案。然而,对于传统银行如何嫁接互联网基因,考验的是银行家对金融与互联网的本质理解,以及未来趋势的把握。
“金融的本质没有改变,但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浦发银行(600000,股吧)行长刘信义日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传统金融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自乱阵脚。他认为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必将互相“渗透”,对于传统金融而言,真正的挑战是双方交叉和互相渗透的部分。
为此,浦发全面梳理了内部资源,结合集团化以及平台化运作思路,近期对外推出“线上浦发银行”的互联网金融战略spdb+,通过逐步串联和整合集团内银行、基金、信托等资源,打造统一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既互补又竞争”
刘信义认为,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重要区别在于驱动模式不同:互联网金融是数据驱动,路径很短,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建立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进行金融决策。传统金融则是过程驱动,通过客户的调查、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支撑决策,因此路径相对较长。模式不同导致双方选择的客户也不同,传统银行的模式更适合服务大中型客户。
其次,双方的业务治理机制也不同,互联网金融的规则是透明、受公众监督,成本较低。而银行贷款往往需抵押担保、核保、登记,取得外部机构的相关证明。
这也显示出双方的优势不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是成本低、效率高、扩张快、体验好,传统金融的优势则在于其客户基础和线下布局夯实,风险管理拥有专业积淀,同时资本雄厚,资金成本低。
“各自的劣势也是明显的,传统机构客户下沉相对容易,挑战是获客渠道。而互联网金融强项在于把控小额贷款风险,但服务大客户、提供大额贷款,就可能面临资本及风险管控的挑战。”刘表示。
刘信义判断,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既互补又相互竞争,未来两者必相互渗透,真正短兵相接是双方交叉和互相渗透的部分。
“未来,传统金融机构要客户下沉,互联网金融机构客户重心会越来越往上,在这个交叉领域里,就要比谁更能踏踏实实为客户创造价值。”
对于互联网的另一个关键理解是数据,数据驱动为互联网公司提供了风控利器,而传统银行业能否打开自己的数据宝库?
刘信义表示,金融跟一般的行业不同,需要专业的判断和风险管理。这对数据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量要足够大,还要足够长,“只有经历完整的经济周期,经历过极端情况压力测试,才是可靠的数据。”
他认为,银行不仅存在诸多数据模型,还有辅助的人工判断的优势。事实上,商业银行自身的数据也很多,问题在于需要进一步提升挖掘数据的能力。银行之间还可以通过共享以获得更多数据,比如征信信息目前就是共享的,但目前数据共享存在边界,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责任和客户隐私保护。
“攻守”双策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出击,浦发银行已经布局了一套自己的打法。
刘信义表示,浦发未来要将存量业务做出优势,传统业务要互联网化,即集约化和智能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给客户更好的体验。现在浦发银行很多零售业务都已向数据驱动转变,实现模式化自动审批。
他举例,去年底,浦发银行和银联、通联支付合作推出的“浦银快贷”,通过系统对接,客户从在线申请到获得贷款最快只需5分钟,最高授信金额100万元,目前该项业务的规模已达几个亿,虽然客户获取面有限,但对于已经使用该项服务的客户而言,银行存在综合优势。
“在这个业务上,我们没有新投入网点等线下成本,所以和互联网金融机构是一样的,这就是传统商业银行向互联网金融渗透的业务。”
第二,在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交叉领域做出特色。在这方面,银行需要向互联网企业学习,比如客户体验,通过大数据定制服务等。浦发银行的优势包括资金成本、资本实力、风险管理、线下客户服务,以及集团化综合服务优势,“要集中优势形成差异化”。
在刘信义看来,人才引进是传统银行较为紧迫的任务,这方面需要一些专门的政策支持,“比如80后、90后,在传统银行用人机制里可能只是科员,但在互联网企业就已经是总监了。”
基于此,浦发内部近期已主要由电子银行牵头,对外推出“线上浦发银行”的互联网金融战略spdb+,通过逐步串联和整合集团内银行、基金、信托等资源,打造统一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