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存贷比:因改革而生 为改革而去-银行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1:52:05]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编者按: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这是自1995年起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法》首次迎来大修。其中,被业内长期诟病的“存贷比”75%红线将正式取消,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

编者按: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这是自1995年起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法》首次迎来大修。其中,被业内长期诟病的“存贷比”75%红线将正式取消,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不再作为硬性监管指标出现。此举意味着,戴在银行头顶20余年的“紧箍咒”终于解除,银行高息揽储的现象或将彻底成为历史。

废除存贷比的背景是什么?对我国银行业将带来怎样的影响?是否将带来新的风险?针对以上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本期采访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CF40特邀成员、兴业银行(601166,股吧)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东亚银行(中国)常务副行长孙敏杰、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446期。

核心提示:无论从当前经济形势考虑,还是从中国金融改革来看,目前取消存贷比指标恰当其时。取消存贷比,将明显缓解银行存款冲时点、违规揽储的压力,有效降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资金成本,但并不会导致贷款投放大幅增加。在其他银行业监管指标运行情况下,取消存贷比并不会使银行的运营产生更大的风险。

本报特约评论员 廉薇

本报特约记者 付力

为何此时废除存贷比

《21世纪》:上周通过的《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取消了75%存贷比这一要求,原因是什么?为何在当前这个时点取消存贷比?

孙敏杰: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实体经济出现阶段性增速放缓不可避免。所以,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尤其是中小企业,应该放在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希望经济由触底回升这一背景来考虑。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已经积极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我认为更多的积极措施仍然有待加强。

比如说,我们也看到了利率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央行的几次降息、降准或增加流动性,并没有有效传导至普通存款的利率形成机制。银行间市场利率随着政策调整逐步下滑,而普通存贷款,尤其是理财存款利率则居高不下,两者相对独立,形成不同的走势曲线,利率市场逐步变成了双轨制。国家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解决融资贵的政策意图由此打了折扣,得不到有效的传导和落实。

在75%的存贷比考核要求下,银行贷款必须要用存款来支持,而无法通过相对便宜的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来支撑。这导致了两个市场出现背离现象,其反差是:一方面,银行的存款压力越来越大,存款成本不降反升;另一方面,银行间市场利率逐步走低,却无法有效传导到存款市场,进而用于贷款支持实体经济。所以,中国无形当中形成了两条利率曲线,一是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利率曲线,货币政策对这一利率曲线的引导非常有效;另一条是市场的存款利率,其形成机制并未有效落实监管层的政策意图,银行就难以降低贷款价格。作为“面粉”的存款成本持续上升,使实际的“面包”贷款价格很难有实质性的大幅下跌。

为解决这一问题,如果现在能把贷存比从监管指标变为监测指标,我相信将会形成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机制,将会有效地降低资金成本,包括存款的资金成本。原因在于,第一,过去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结构调整,基于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冲击,存款“搬家”的现象比较严重,金融行业普遍面临存款增速下降的情形,取消贷存比有助于缓解商业银行的存款压力;第二,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加强了,存款成本也就能有效反映国家的引导方向,就目前来讲,应该会逐渐降低。

连平:存贷比是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的重要指标,主要用以管理银行流动性风险。当银行绝大部分负债是存款、绝大部分资产是贷款时,75%的存贷比要求意味着银行最多只能将全部存款的75%用以信贷投放,因而银行流动性总体安全、可控。

但近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存款在负债中的比例、贷款在资产中的比例均明显下降,目前银行业计息负债中存款占比约70%、生息资产中贷款占比不到50%。这时,存贷比就不是一个很好的监管指标了,其弊端日益明显。尽管存款来源减少,但非存款资金来源增加,银行流动性其实并无问题。然而受制于存贷比监管,银行只能一方面被迫减少信贷投放,另一方面在存款增速放缓的大趋势下,逆势拼命拉存款。这不仅影响信贷增长、推高了负债成本、收窄息差,也不利于银行顺应外部环境变化,推进负债结构多元化和业务模式转型。

可以说,在新的形势下,虽然存贷比管理在流动性监管上仍不失为一个手段,但75%的存贷比要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业正常的经营发展。

郭田勇:银行作为商业化的金融机构,一方面监管机构要求银行能够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资金平衡、自负盈亏。但另一方面,又有存贷比的限制,其实二者是相矛盾的。设立存贷比的前提,是认为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能力不足,一旦放开限制,银行就会盲目放贷,甚至将市场上拆借来的资金用于放贷,导致超高的存贷比,出现流动性风险。设立存贷比,对于防范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会更有效。问题就在于,这与银行作为完全市场化的商业主体是相矛盾的。而且现在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一旦银行盲目放贷最终出现问题,是有制度兜底的,倒闭的银行完全可以按照既定的清算流程处理,不会造成市场恐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放开存贷比限制的后顾之忧就比较小了。

鲁政委: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要更为宽松的融资环境。对于存贷比这一监管指标,在全国的商业银行中,除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少数机构外,其余的大约八家全国性银行(其中包括国有大行)都已在70%以上了,这只是季末的数据,也就是银行通过有意调节信贷和存款之后的月末时点数据,否则会更高。紧绷的存贷比,直接抬高了融资成本,商业银行为了让存贷比能够达标,每到月末、季末便到处高成本拉存款,可以注意到,无论人民银行宣布存款利率上限上浮至1.1倍、1.3倍还是1.5倍后,当舆论不再关注时,商业银行很快全部一浮到顶。

同时,很多存款实际上可以不受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其利率已经非常高,比如结构性存款、非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今年上半年,克强总理到银行调研时说,看到银行很多贷款利率都在6%以上,而企业利润只有5%,银行贷款让企业难以承受。然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按照结构性存款5%左右的利率,加上18%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后,银行的资金成本已接近于5.8%、5.9%左右,再加上银行的运营成本,把贷款利率定价为6%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企业却难以承受,这说明从眼下的形势来看,存贷比政策已经到了不得不调整的边缘。其存在大大弱化了降准、降息等政策的效果。

从金融改革逻辑脉络来看,存贷比之存废是“因改革而生,随改革而去”的。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只剩下临门一脚,就是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而存贷比指标会使存款行为非理性,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存款不断流失,逼迫银行去拉存款、抢存款,导致存款定价不理性,这直接构成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障碍。

所以,无论从眼下的形势,还是从中国金融改革的广阔的视野来看,目前选择取消存贷比指标非常正确。

信贷投放将大幅增加

《21世纪》:取消存贷比指标对商业银行短期和长期将会有哪些影响?信贷投放是否将大幅增加?

连平:将存贷比改为流动性指标后,银行存款冲时点、冲日均的压力明显缓解,银行通过做大表内理财来吸收存款的压力减轻,有利于负债成本下降。

短期看,由于目前存款仍是银行负债的主要来源,贷款也是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存贷比仍会作为重要的流动性监测指标,对银行的信贷投放构成一定程度约束。而且,银行信贷投放还受到资本充足水平、风险偏好、行业投向指引、信贷需求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经济下行、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银行资产质量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银行会综合考虑、统筹兼顾,稳健经营,因而此举并不会导致贷款投放大幅增加。

长期来看,存贷比监管取消是我国整体金融体系改革的一部分,有利于优化和完善金融监管,促进社会融资结构多元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此举还将促进银行负债结构进一步多元化,推动银行优化资产负债配置,推动银行改变业务结构和转变经营模式。

孙敏杰:取消贷存比后,商业银行可以在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同时,不需要再把贷存比作为硬性指标来冲刺,未来虽然存款规模仍然面临压力,但压力会比较平缓。过去银行的冲时点现象不会再发生,冲时点带来的违规揽储现象也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同时,取消贷存比将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资金成本,这将有助于直接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此外,取消贷存比可以有效地刺激信贷合理增长。过去由于受到存款增量减少、存款资金成本高的压力,银行难以拓展存量存款规模,也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对中国银行业整体而言,目前存贷比指标为66%左右,看似与75%的要求仍有距离,但其实很多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包括外资银行的贷存比已经接近75%,所以要充分解决中小银行发展的瓶颈,不能只看到全国一个整体的比例,而要看到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所以,此次如果对贷存比进行改革,不需要有太多的担心。因为成熟的商业银行通常已经按照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等指标进行了流动性管理。所以取消贷存比指标后,对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在信贷的鼓励作用比较有效。此外,我们预期,由于银行间市场资金收益率曲线已经逐渐进入下降通道。普通存款的价格也会很好地做出反应,逐渐进入下降通道,存款的成本就会降低,贷款的成本当然就能相应降低。

鲁政委:短期来看,这样一个早已没有实际意义的额外指标的取消,会使得商业银行的行为更加合乎市场的要求、更加正常。过去商业银行的行为非常不正常,分行里有部分员工专门负责拉存款,以至于把中国银行业的口号都变成了“存款立行”。我在新加坡、剑桥参加培训时,老师提到,全球仅中国有“存款立行”这一口号。放眼全球,目前仍把存贷比作为监管指标的,就像目前仍然保留户口的经济体一样凤毛麟角。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的确应该永入历史尘埃。

取消存贷比后,即使从流动性管理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并不会立即放松对负债的管理,但是各分行会从无意义的拉存款中解放出来,真正地关注客户需求,关注服务,关注业务发展。然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司库职能会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大额定期存单是直接面向居民和企业发行的,其定价标准、透明,司库的作用就变得空前重要,会成为整个商业银行业务运作的中心。当然,也奠定了商业银行进一步融入利率市场化大潮的基础。

对于长期发展而言,由于使银行的行为更加理性而消除了银行业的一个潜在风险因素。

松绑之后会不会失控?

《21世纪》:存贷比的取消是否会给商业银行的运营带来一些风险?

鲁政委:存贷比去了之后,商业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管理会不会失控?可以肯定地回答是,不会!最近几年,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采纳《巴塞尔协议》,其中的两个流动性监管指标比贷存比更加完善。

依据2009年IMF提供的数据,中国的存贷比是全球倒数第三低的,相当稳健。当前,紧绷的存贷比人为地把企业本来可以通过正常贷款渠道获得的一部分资金逼到了表外,变成了“影子银行”。所以,给定其他因素不构成制约时,过去为躲避存贷比监管的融资,即“影子银行”将开始显性化,正式回到表内,这其实有助于监管部门更清楚地看到更真实的融资图景。

连平:存贷比仍会是重要的监测指标,且还有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资金比例等更为完善的监管指标,银行内部也会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银行流动性风险并不会因存贷比监管取消而大幅上升。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商业化程度已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尽管存贷比监管取消,但还有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等约束,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也会审慎放贷。而为防止个别银行过度放贷,以保持信贷合理增长,央行可以采取常态化的逆周期调节政策,通过窗口指导、完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节机制以及相应的惩罚手段来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放贷。

孙敏杰:我不认为会产生新的风险,因为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很多,包括资本充足率、杠杆率、贷款拨备率、存款核心依存度、流动性覆盖率等指标,这些指标有很多方面是动态的,可以更动态地监测银行的流动性,所以,我不认为取消贷存比会对银行的运营产生更大的风险。

郭田勇:放开存贷比的限制,肯定会增加贷款风险。但是,现在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以及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能够从制度上对风险进行抵御和化解,因此我们是有能力去防范个案风险的,而且总体上也能够把握住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样的话,我们对于风险问题就不是过于担心了。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