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央行发布了“5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和“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人民币存款同比大幅多增而贷款同比少增,显示银行体系未将增长的资金来源充分运用于放贷,这可能是因为银行惜贷情绪较浓;二是社会融资规模继续同比少增,其中债券净融资比去年同期少了近一半,显示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有所减少。
这进一步证实了人们的判断: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银行也不缺钱,但资金并没有顺畅地流向实体经济。这一判断几乎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解决问题,却存在着争议。有人主张,货币政策应该进一步宽松,通过降准降息继续“放水”。我们认为,这显然不是对症下药的办法,目前急需要做的是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做的是修好资金从金融体系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
而且,我们从5月金融数据中发现,降准的必要性大大减弱了。5月新增人民币存款达到了3.23万亿元,同比多增1.50万亿元,几乎相当于一季度整个季度的人民币增量。为什么5月人民币存款增加如此之多?可能与外汇储备增长有关,但具体原因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5月新增的存款,其中大部分不用上缴存款准备金,这意味着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进一步提高了。
5月新增的3.23万亿元存款,有1.94万亿元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这部分存款在2015年之后才被纳入各项存款口径,并计缴存款准备金,但适用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0。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包括证券及交易结算类存款、表外理财、证券投资基金等,这类存款大幅增长,跟目前股市行情大好有关,人们纷纷将存款用于购买股票或基金与理财产品。4月和5月两个月,住户存款共减少1.49万亿元,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97万亿元。前者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而后者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因此,在存款结构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央行调整存款口径就相当于降准。
实际上,在存款余额增长的情况下,4月的准备金余额较3月却下降了。这说明,存款准备金率并未束缚银行信贷的增长,目前降准并无必要性。同样,在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纳入各项存款口径后,存贷比也不是束缚贷款增长的主要因素,一季度末存贷比为65.7%,距离75%的上限还比较远。
实际上,今年以来,银行放贷还是比较努力的,前5个月中有3个月的贷款是同比多增,5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比去年同期还高0.1个百分点。在社会融资规模中,人民币贷款是同比多增,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债券净融资都是同比少增。这说明,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同比减少,主要原因不是银行惜贷,而是企业借贷意愿不强和其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