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场上有很多对货币政策的看法,比较流行的是央行坐不住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开始放松货币政策。还有一种说法更极端,说现在经济数据不是很好看,因此央行跟其他部门一起使劲把资本市场的价格搞上去。
我认为上述看法都不正确。先不谈具体的原因,具体的数据,现在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包括国际形势非常复杂。现在处于一个过渡期,所以我不太愿意用新常态来描述货币政策,因为没有常态,只是新。
在我看来,现在的货币政策必须同时应对三个挑战,应对三件事情,因此各种政策用得比较新。
第一件事,想方设法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中国经济的国民储蓄率非常之高,有人说50%,有人说45%,非常高,至少是美国国民储蓄率的3倍,或者2倍以上。
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如果按债券市场或银行贷款来算,至少比美国企业高出50%,银行贷款利率接近6%,债券发利息,一般债券总得6%、7%,都非常高。这对经济转型升级是不利的,所以最近央行的一系列动作是降息。
第二件事,融资结构正在发生巨变。讲了多年要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现在终于开始出现非常好的苗头,这里指的并不是股市。
股市融资的量占到整体社会融资总量即便在美国也不是很高。过去一年,中国经济通过股市融资量大概占到社会融资量的5%,再高也高不到哪去。
实际上,股市是一个成熟企业展示自己的场所,是一个重要反映企业信息、提升公司治理的重要机制。现在债券市场发展非常快,公司债、企业债现在余额,加上地方政府的各种债应该接近世界第二大的规模。
所以债权融资的规模风起云涌,如果这个趋势继续发展的话,估计能够在四五年就超过银行贷款。与此相关的地方政府融资也在改变,财政部今年宣布大概有1万~2万亿元规模的地方债发行放出来。
这件事跟货币政策太有关系了,因为债券市场一发展,地方政府发债客观上取代了地方政府去银行借钱的量。
债券市场一发展,部分取代了银行贷款,实际上M2是收缩性的。在这个背景下应该看到货币政策必须适当放宽,因为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要逐步减少,所以我认为最近存款准备金率下降是对冲直接融资上升,否则货币存量短期内就不够。
第三件事,现在全球范围内总的说来处在一个流动性收缩的过程中。美联储今年9月份加息还是明年加息先搁一边,但早晚得加息,市场上已得到这个信号。当国际上流动性收缩,我国货币供给跟不上的话,经济会受到一定负面冲击。
为此,央行适当增加流动性,但如果做得不合适,国际市场上会觉得中国实际利率下降,投资回报率下降,资本外逃。资金如果外逃的话,对外开放的进程势必会受到影响。
上述三件事加在一块导致货币政策会变得非常复杂、谨慎,也只能看一步做一步。因此,不要简单地把货币政策归结为“央妈”要救市,货币政策正迎接新挑战。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本文据其演讲整理,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