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佼
5月10日,央行在宣布降息的同时,还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3倍扩大到1.5倍。
“不良资产大幅上升,息差空间大幅缩小,可以说是内外交攻,今后银行的日子,真要紧巴着过了。”面对央行年内第二次降息,中部某银行高层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按照1.5倍的存款利率上限计算,此次调整后,银行最高存款利率将高于上一轮降息时的水平,银行的息差、利润空间将会进一步受到挤压。《第一财经日报》多方调查获悉,为了应对降息冲击,多家银行均已大力进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降低高成本负债来源,并将资产向小微、信用卡、消费、资本市场等业务和领域倾斜。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只能缓解短期的息差缩小问题。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到来,向零售业务转型、对公业务投行化、发展交易银行将是国内银行业转型的主要方向。
负债结构大调整
言及央行5月10日的降息,部分银行业人士感到不安。
不同于以往,此次央行虽然将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下调0.25个百分点,但存款利率的上限反而有所上升。若按照1.5倍的浮动上限执行,相较于上次降息,此次降息后,银行活期、1年期、3年期存款利率上限,分别提高了0.07、0.125、0.375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指出,随之而来的是,由于负债和运营成本都会大幅上升,而息差空间明显收窄,银行财务成本将大大提高。
作为应对降息压力的措施,上述中部银行高层称,该行已在大力调整负债结构,减少高成本负债,扩大低成本资金来源。通过新产品和业务的开发,增加零售存款规模,降低大额存款占比。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公存款占据了银行利息支出的绝大部分。以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为例。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其公司存款余额2.03万亿元,利息支出475.6亿元,而零售存款余额1.02万亿元,利息支出163.3亿元,零售负债成本远低于对公负债。
某上市银行高层向《第一财经日报》分析,现阶段国内银行业的负债中,大企业和对公存款仍然占大头,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由于缺乏足够议价能力,大企业客户的负债成本仍将上升。未来银行对零售存款的争夺,将日趋激烈。
不过,利率不再是银行争夺存款的唯一手段。此次降息后,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将存款利率按1.5倍上浮到顶。
根据各家银行5月11日公布的最新存款利率,工、农、中、建、交等国有大行中,只有建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55%,其他4家均为2.5%,为基准利率的1.1倍,较3月份标准还下降了0.25个百分点。而中信、光大、民生、兴业、浦发等股份行也均维持在2.75%左右,约为基准利率的1.2倍。
在上市银行中,南京银行(601009,股吧)上浮最多,其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为2.59%、2.87%、3.15%、3.99%、4.875%,均为基准利率的1.4倍左右。
“利息只能解决负债来源,不能解决负债成本。要想解决负债成本问题,必须从交易方面下功夫。”上述上市银行人士说,在负债来源当中,活期存款成本最低,但如果一味提高利率,只能使这部分资金变成定期存款,不但降低不了负债成本,还会增加银行压力。
在此情况下,不少银行已开始借助交易结算业务,吸收低成本资金。今年2月,招商银行就已设立专门的交易银行部门。兴业银行(601166,股吧)也表示,要大力发挥交易结算优势。
上述上市银行人士认为,对银行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交易结算。而活期存款大多是结算资金,依附于交易结算。也就是说,交易可以形成资金流量,通过契合用户需求的交易流程和服务,可以带来大量低成本资金。“从长远来看,降低负债成本,必须要从交易流程上下手。”
资产配向高收益业务
“光调整负债结构,不改善资产结构,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为了降息差,自去年以来,几乎整个银行业都在将更多贷款资源大力向高收益业务倾斜。
实际上,这种变化在去年就已出现。而资产重新配置的对象,则包括小微、个人小额信用贷款、信用卡贷款等业务在内的零售业务。虽然多数银行未披露最新数据,但从去年报中亦可见一斑。
以招行为例,截至去年底,该行零售贷款余额达971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而信用卡透支余额则达2198亿元,比上年底增加646亿元,增幅超过40%。而在同期,其对公贷款增长1400亿元左右,增幅约为11%。
相较于对公贷款,上述业务收益颇为可观。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称,该行小微贷款利率一般都要按基准利率上浮80%,而个人小额信用贷款、消费贷款最高则可上浮10%以上,平均年化利率达到12%左右。
“我们行本来就比较重视这块业务,年初又增加了资金额度,要想继续增加,已经没有多大空间,但下一步会进行结构调整,还能腾出一部分空间。”上述中部银行高层说,该行信用卡业务相对薄弱,客户数、贷款规模都比较小,随着个人业务的调整,将加大对信用卡业务的资金、政策倾斜力度。
受制于贷款额度,有些银行甚至收缩大企业贷款,腾出空间支持零售业务。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说,从年初开始,该行就已做出安排,逐步收回质量相对较差、收益低的大企业贷款,交给小微、消费贷款部门和团队使用。
事实上,银行资产配置结构调整,并不仅限于信贷资产。贷款业务投行化,已为具备条件的银行广泛采用。上述上市银行高层称,在此过程中,银行通过承销债券或担任财务顾问等方式,将企业贷款需求转化为投行业务。由于此类业务定价更为市场化,甚至经由表外业务进行,银行能获得更高收益,对冲息差收窄的不利影响。
如增加对高收益的信用债、非标资产,也是银行资产重新配置的方向之一。而随着资本市场的行情走高,不少银行也在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
这在上市公司定增中屡有体现。《第一财经日报》获悉,仅今年以来,某股份制银行就参与了至少3家上市公司的定增,动用资金多达数百亿,其中仅参与北方某上市公司定增的资金,就超过100亿元,目前收益已超过70%。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走表外,资金大多来自理财产品,通过资管计划来做,按照市场公允价值定价,银行能将收益最大化。”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说,通过这种方式,银行可以获得远高于贷款的收益,又能在报表中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新的资金配置模式,已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重要的拉动因素。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底,8家上市股份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共计超过630亿元,在营业收入中的平均占比超过20%。
利率市场化倒逼业务结构转型
对商业银行来说,央行最近半年来的降息,除了使息差收窄,更长远的影响还在于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速度要比预计的更快。在此背景下,息差收窄是无法逆转的趋势,如果仅仅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今后的路会越走越窄。”上述上市银行人士说,长远来看,商业银行要想适应形势,就必须调整业务结构和商业模式。
该人士认为,从产品结构而言,为了适应商业模式的变化,商业银行需要进行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负债成本上升,而大企业业务议价能力又相对较弱,会促使投行业务需求上升,导致对公业务投行化。另一方面,交易性银行将成为银行业发展方向,让交易过程更契合用户需求,从而实现资金沉淀和运营成本的降低。
而这种看法已成为共识。在此之前,投行业务已经成为平安银行(000001,股吧)“四驾马车”之一。
“投行业务的发展,除了其本身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要依靠交易银行发展。投行确实可以带来大量资金,但这些基本是活期存款,而活期存款依附于结算,可以形成源源不断的循环,这也是要发展交易银行的原因。”上述上市银行人士说,这样才能使资金沉淀下来,最大限度扩大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