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提出以来,历时一年多的顶层设计终于获批,这个中国区域发展的首善之区的未来蓝图已然绘就。继去年推出《10年梦想照进现实》系列报道后,《每日经济新闻》再次推出系列重磅调查报道,深入解读顶层设计之下的京津冀拆围与融合之路如何演绎,设问这场新的利益竞合中的现实难题,寻找协同之旅展现出来的投资机会。首期报道聚焦银行业在这场盛宴中的布局与期待。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带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一直以重工业为主的河北省将面临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势必带动当地银行信贷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河北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莅春近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将给河北银行业带来的影响,发表了上述看法。
这意味着,一方面受“去过剩产能”影响,另一方面受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影响,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入将加速向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等领域倾斜。
李莅春表示,虽然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域联系紧密,但在资源配置、项目安排、融资渠道、风险防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区域化管理的特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原来的模式会发生一些新变化,作为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应该主动适应这个变化,加大研究力度、加大推动引领、加强多方协作,让金融更多更好地服务整个实体经济发展。
信贷结构调整更重存量
NBD:去年12月,河北省召开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围绕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产业转移和生态环保三个领域重点突破,加快交通、生态环保和产业协作步伐,同时围绕打造京津冀城市群,完善新型城镇化布局。在您看来,这会给河北地区的金融机构带来怎样的机遇和影响?
李莅春:对河北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影响主要包括促使银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化银行信贷结构、进一步完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等。由此带来的住房、医疗、教育、旅游、餐饮等消费能力提升使金融需求不断增加。
其中,京津冀产业转移项目在河北逐步落地,在促使河北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同时,也有助于河北银行业改善贷款结构和行业占比,有利于“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由于信贷增量每年都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地方一些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所以,未来河北地区的信贷结构调整更多是在存量方面做一些调整。
河北地区原有钢铁、煤炭、水泥、玻璃产业等偏重工业,随着去产能化,银行存量信贷结构已在逐步调整,未来信贷投放的重点是新引进来的新兴产业。
截至2014年末,河北辖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一级分行12家,二级分行27家;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11家,一级分行29家;农村金融机构243家,一级分支机构8家;非银行业金融机构8家,其中财务公司6家,信托公司1家,金融租赁公司1家。
截至2014年末,河北省股份制银行设区市全覆盖、城商行县域全覆盖、银行业机构乡镇全覆盖、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全覆盖的四个全覆盖目标全面实现。
金融机构须转变发展模式
NBD: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银行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优势金融资源的挑战。您认为,河北银行业跟北京、天津比有哪些优势和差距,如何借助这次机遇转型?
李莅春:目前,河北省银行业与京津两地相比,有数量多体量小、资产质量较低、机构类型较为单一等劣势。
2014年末,河北银行业机构数量为10899个,分别是京津地区的2.5倍和3.6倍,但机构平均资产规模却只有5.09亿元,不及北京的1/7,相当于天津的1/3,可见机构资产规模上与京、津两地存在明显的差距。
今年一季度末,河北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498.68亿元,不良贷款率1.7%,均高于京津两地;在京津两地已形成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主,金融消费公司、新型互联网金融业态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下,河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金融市场化意识和产品创新能力较弱。
同时,与京、津相比,河北的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有明显的二元化市场特征,第三产业结构也不算很优化,特别是在服务业领域占比较低,城市化率明显低于北京、天津。由于银行业与经济产业有明显的依赖,那么,金融机构在内部的转型上也面临一个新的调整,将由原来追求规模、数量的点多、面广的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转型。
其中,城商行将向社区化、特色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股份制银行将发展小微支行、社区支行、特色支行、园区支行等。
NBD:截至目前,河北银监局及辖内金融机构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项目发展的支持情况是怎样的?
李莅春:河北银监局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河北银行业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指导意见》,主要从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完善银行业组织体系建设、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对各机构的政策指导。
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银行机构已逐步进入操作层面,各家银行总行都比较关注,现在贷款还有准备金、信贷规模等要求,只是有的总行专门拿出一块单独的授信,开通审批绿色通道。
另外,与北京、天津在具体的合作模式上有创新,河北辖内各家银行业机构均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统筹开展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工作。
截至今年3月末,全省银行业机构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贷款余额4731.84亿元,比年初增长346.37亿元,增幅7.9%,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3.29个百分点。据不完全统计,辖内已有18家银行对141个交通体系建设项目给予信贷资金支持。
三地融合更须协同监管
NBD:在您看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下,三地的银行机构除了要支持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外,自身又该如何实现协同发展?
李莅春: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信贷资源需求量巨大,单家机构受信贷规模等因素限制,往往难以满足项目融资需求,对因优质企业迁移而产生的跨区域信贷项目,银行业机构应加强协作。同时,通过市场拓展、资源信息等方面的深入交流,采取银团贷款、联合贷款作等方式,增大资金供给。建议各银行总行探索打破省际界线,配置专门的信贷规模,不占用三地分行正常信贷规模,以缓解当前部分分支机构信贷规模不足的难题。
在风险防控方面,融合度高意味着传染性强。三地银行业机构应建立风险协调处理机制,加强区域内发生风险的管理和协调处理能力,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合作,防范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信贷风险。
一些跨区域的项目往往涉及协同监管。2011年,河北银监局就与北京、天津银监局签署了《京津冀银行业监管合作备忘录》,建立监管合作机制,未来在协同监管上包括风险监控方面,与其他两地银监局还会进一步协商。
NBD:您刚刚提到融合度高,传染性就强,从监管部门角度来看,应该给当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哪些提醒?
李莅春:最为关注的还是信用风险的问题,由于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对原来的贷款存量风险如何处置等比较关键,虽然现在每年各家银行都在核销处置一部分,但还是担心短期内出现爆发。
从京津冀协同大方向出发,我们认为房地产这一块应审慎投资。银监会前不久也作了风险提示,担心原来居住类贷款风险向商业地产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