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雨走到艳阳,我路过泥泞、路过风。”
3月13日,接受采访之初,平安银行(000001,股吧)行长邵平如是引用了余秋雨的名句。“2013年平安银行是"边走边改革",是"高速公路上换轮胎",那段时期是最艰难的。而现在,我们的产品、平台、机制、模式都齐全了, 2015年平安银行战略转型的落地会更加平稳。”
2012年9月,正值“平深整合”逐渐步入尾声,邵平出任平安银行行长。
2013年初,该行随即提出“三步走”战略:即5年内对公业务为主、发展零售,3-5年内进入股份制银行第二梯队;5-8年内对公与零售并重,8年后以零售为主。
距今,平安银行已是踏入两行整合降下帷幕的第三个年度。对比2014年末与2012年末主要经营指标,不难发现,平安银行距离其“第一步”的目标亦已日趋接近。在掌舵人邵平看来,2015年是进一步夯实改革基础的一年,“提前完成五年规划,问题不大”。
密集推行新事业部
2013年8月,平安银行首次召开事业部启动大会,正式确定“11+3+1”的事业部架构。2014年新成立了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两大金融事业部,而医疗健康文化旅游金融事业部亦有望于2015年年中揭牌成立。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地产、交通金融、能源矿产三大事业部合计形成存款余额1562亿元,贷款余额1566亿元;201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6亿元,管理资产余额逾4000亿元。
《21世纪》:如何评价你交出的这份2014年平安银行成绩单?
邵平:“三步走”战略中,最关键的在于两行整合后的第一个三年。应该说,现在看来五年规划的提前完成问题不大。从年报中可以看到,2014年三季度末跟2012年三季度末相比,平安银行很多指标都翻了一番了。
为什么说我一直强调业务需要持续、稳健的增长?你看看平安银行去年的存款增长,不少银行三季末完成“冲时点”后存款余额便会出现下滑,而我行10月存款则保持平稳的环比增长,这就是调结构后的成效。
2015年经济的不确定性依旧存在,在这种环境下独善其身并不可能。但我们已做好风险准备,确保了强有力的风险抵御能力,这从去年我行计提拨备的占比中即可窥一二。
《21世纪》:我们留意到,2014年平安银行的事业部改革成效初现,未来是否有把事业部单独持牌、成立子公司的计划?2015年有新成立事业部的打算吗?
邵平:去年尚(福林)主席提出对商业银行专业化经营予以部分牌照的发放,如信用卡、财富管理等。但如公司业务板块中的行业事业部,目前还不具备持牌能力,我们亦暂无此打算。毕竟事业部改革才进行了一年半,不少细节仍需进一步完善。
而关于新事业部的设立,目前医疗健康文化旅游金融事业部已在筹建中。另外还有一个行业事业部处于市场调研和内部论证阶段,最终敲定后有望将在下半年成立。
“三季度或是不良率的转折点”
截止到2014年末,平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05亿元,较年初增长39.3%;不良率1.02%,同比上升0.13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较2013年翻番,达369.5亿元。
该行在年报中解释道:2014年本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零售贷款(信用卡)、商业和制造业,占不良贷款总额的98%;逾期贷款主要集中在上海钢贸、杭宁温地区的民营中小企业、小微联保互保贷款及山东“两高一剩”行业等。
《21世纪》:年报数据显示,平安银行2014年资产质量依然承压,部分区域和业务所暴露的风险仍不容小觑。整体而言,银行风险环境尚处于逐步释放的过程,你预计外部的风险环境何时会迎来转折?
邵平:平安银行资产质量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2014年的年底就是一个分水岭。
去年四季度起,江苏、山东等环渤海区域、长三角区域的资产质量恶化势头已经遏制,不良率已有所下降,这是非常重要的标志。前述地区曾一度是“重灾区”,我们亦从2013年起大幅压缩该区域分行大宗商品等业务,并对分行班子进行了调整,目前看来情况均得到改善。
坦白说,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结构调整任务尚未完成,这亦将对各家银行资产质量形成一定压力。从整个行业来看,我预估2015年第三季度或将是商业银行不良率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1世纪》:从行业的角度看,你是如何预判2015年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的?
邵平:过去商业银行的经营缺乏差异化,一般来说A银行有的B银行也不缺,C银行懂的业务D银行也能做。用当下互联网流行的话语说就是“台风来了猪也能飞”。现在呢?风逐渐停了,是猪就得摔死,是雄鹰就会自由飞翔。
从一个从业30余年金融老兵角度看,我感觉商业银行经营的“黄金时代”才刚来临。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逐步完善,这要求银行需要靠智慧经营、需要寻找真正的创新点,预计未来3-5年商业银行的经营会出现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