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陈龙看来,至少可预见的是,对阿里来说网络银行首先要做的是整合已有金融服务业务,并打通相关业务之间的连接,并把各项功能嵌入到上千上万的社交场景中。
“网络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一定会跟场景贴得很近,随时需要随时发生。”陈龙说,“因为有这么多年的用户行为数据积累后,我知道谁在什么时候需要钱,用钱做什么,这个人靠不靠谱,与传统银行相比,线下揽存的成本可以省去,另外授信方面更能掌控风险”。
本报记者 刘艾琳 上海报道
尽管蚂蚁金服团队一再对本报记者强调旗下的网商银行“仍在筹备中,具体开业时间尚不明确,经营思路也不便透露”,但在3月7日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课程中,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分析称,“网络银行,我想不论是蚂蚁金服还是腾讯,营业思路跟传统金融机构并不相同,一定要平台化、场景化,同时通过多维度数据判断风险,让金融服务需要即发生,不论地点时间。”
实际上,蚂蚁金服体系中已存在的业务条线,都不同程度的实现银行的各项分支功能,如支付宝实现支付功能,余额宝具备类似银行融资的功能,招财宝实现个人投资理财功能,蚂蚁微贷实现贷款功能,芝麻信用实现征信依据,金融云则提供大数据运作系统支持。甚至比银行还多了一个分支,即引入保险元素解决互联网交易甚至金融生态中的纠纷和新兴矛盾,如退运险。
在陈龙看来,至少可预见的是,对蚂蚁金服来说网络银行首先要做的是整合已有金融服务业务,并打通相关业务之间的连接,并把各项功能嵌入到上千上万的社交场景中。
“网络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一定会跟场景贴得很近,随时需要随时发生。”陈龙说,“因为有这么多年的用户行为数据积累后,我知道谁在什么时候需要钱,用钱做什么,这个人靠不靠谱,与传统银行相比,线下揽存的成本可以省去,另外授信方面更能掌控风险”。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政府工作报告称,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当日下午蚂蚁金服副总裁俞胜法在杭州向银监局递交申报材料。“今天向银监局沟通申报材料,3月底将提交验收报告,现在还说不准何时营业。”这位网商银行筹备组负责人称。今年1月27日,俞胜法在北京向记者称争取在今年5-6月开业。
2014年12月12日银监会批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开业,一个月后国内首家网络银行试营业。
1月4日,微众银行向一名卡车司机发放了民营银行的第一笔贷款,2月12日,微众银行与华夏银行(600015,股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两家银行将在资源共享、小微贷款、信用卡、理财、同业业务、生态圈业务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
“金融的功能,即把资金在借入者和投资者之间做一个有效率、低成本、风险可控的传导”。陈龙认为,不论互联网技术如何发展,都不能颠覆金融本身,而只是改变了其发生方式,用更低的成本服务更多的人群。
他总结称,在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双重影响下,中国金融市场在今后的5到10年至少,其实会更长,三个最大的趋势是金融的场景化、经济连接化和金融的自由化。
网络银行的“错峰”战线
陈龙透露,下个月将同团队一起出国拜访,了解国外信用公司的各类业务。
“与国外的信用公司和网络银行,例如荷兰ING相比,互联网和数据不仅仅降低运营成本,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优势还在于,腾讯和阿里的生态积累,相比渠道革命,更多的是信息革命。这是中国的网络银行有前景的主要原因。”陈龙说。
中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十年,金融机构将迎来更多竞争主体,在渠道、数据、产品、技术等多维度展开竞争。
陈龙认为,中国的金融自由化大潮刚刚展开,最大的战争并不是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的竞争,而在金融机构之间,试想大比例的银行存款会流失到其他领域,从而银行的资产结构、业务架构也将大幅变化。
互联网企业做金融业务,其实和传统金融机构是一个互补和竞合的关系,一个是客户的差异化,一个是互联网和金融相对比重的差异化。
依据工信部和银监会数据,中国中小企业占比99%,就业贡献占比80%,GDP贡献占比50%,但获得传统金融机构贷款的中小企业占比仅为25%。普惠金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陈龙坚信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更多触达这部分传统金融未能覆盖的人群。
技术的更新体现在:蚂蚁金服内部某些楼层已开始试用人脸识别技术代替门禁卡。芝麻信用未来不仅服务阿里生态,这类中间层技术产品将开放提供给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
监管:建议实行分级监管
互联网技术引发的金融创新,如何监管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一直有待靴子落地。陈龙认为,总体来说中国的金融监管还是非常宽容的,甚至破格给了很多互联网金融产生的福利。
监管应该是在安全和福利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如果只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你应该把所有的金融全部关掉,包括所有的银行,因为银行理论上都是可以被挤兑的,但因为金融会带来福利,给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带来好处,所以它永远是安全与福利的平衡。
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贺强提出了《关于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充分释放市场活力的提案》。他认为,在云计算和大数据充分发展的今天,金融监管应该有理有据,“理”是法律法规,“据”则是科学量化的评价依据。建议监管摒弃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建立科学量化的风险评价机制,利用科学模型,得出量化的评价指标作为监管决策的参考和支撑。这也是科学监管的必然趋势。
因此建议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应该摒弃一刀切,实行分级监管。针对规模体量较大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不能单方面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来定义监管的松紧。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风险承受能力也应当作为监管幅度调整的重要参考,进而避免过于从风险控制角度追求“抓大放小”,忽视了从行业发展角度“扶优限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