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2014年全年社会融资增速也有所放缓,且幅度更大。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制造业、房地产行业等大规模资金需求部门扩张趋缓是形成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新增社会融资结构在2014年也出现了较明显的变化,银行表内融资占比大幅上升。形成这一现象既有传统表外融资主体融资需求疲弱的因素,也有资金供给端风险偏好下降的因素,监管加强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12月银行信贷供给态势良好,基准利率下调、审批项目逐步推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部分表外融资的回表需求对当月信贷投放形成了较好支持作用,银行加大了对基建公用事业领域的信贷投放。12月信托和委托贷款新增较多,但全年投放增速仍较2013年末有大幅下降,年末新增较多或是短期续作较多的原因。受益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利率下行预期和股票市场的繁荣态势,当月新增债券、股票融资额较多。
从全年来看,2014年货币创造相对较缓,年末M2增速未达目标。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展略有放缓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而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加强环境下,商业银行存款增速放缓、负债结构变化较明显是形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存款增速持续低于贷款增速导致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不利于银行负债成本和社会融资成本下降,也不利于利率市场化平稳推进,客观上要求适度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优化存贷比监管。
一、社会融资全年同比放缓,但当月投放较快
2014年新增社会融资16.46万亿元,同比少增8598亿元,余额同比增速约14.1%,较2013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对于社会融资活动全年较明显放缓,一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社会融资增速也随之放缓,且回落幅度更大。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制造业、房地产行业等大规模资金需求部门扩张趋缓是形成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放缓的深层次原因,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相关融资渠道,如信托、委托贷款融资放缓明显。相较往年,新增社会融资在结构上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银行表内融资占比大幅上升,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达到了59%。传统表外融资主体融资需求疲弱,资金供给端风险偏好下降,监管加强对直接融资的资金来源和投放形成较明显的约束等多方面因素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图1:新增社会融资结构
说明:内、中、外环分别为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全年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交行金研中心
从短期趋势来看,12月新增规模1.69万亿元,环比同比分别多增5486和4413亿元,余额同比增速较11月末有0.23个百分点的上升,基准利率的下调总体上对引导各市场利率下行起到了积极作用,加之稳增长政策对融资需求的带动作用,融活动出现了一定企稳态势。具体来看,影响当月社融的积极因素是:银行表内人民币信贷同比多增2149亿元;资本市场融资同比多增1701亿元;委托贷款、承兑汇票在当月明显扩张,同比分别多增1855亿元和1501亿元。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12月当月社会融资总体同比多增达4368亿元的格局。
二、贷款投放稳健,但低于市场预期
12月份新增各项人民币贷款6973亿元,同比多增2148亿元,余额同比增速13.4%,虽然较2013年末下降了0.8个百分点,但较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基准利率下调、审批项目逐步推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部分表外融资的回表需求对当月信贷投放形成了较好支持作用,银行加大了对基建公用事业领域的信贷投放。从信贷结构来看,企业中长期信贷和居民中长期信贷投放较快,当月新增额分别约为5289亿元和1675亿元,同比分别多增4987亿元和2148亿元,余额同比增速较上月末均略有提升,分别达到14.1%和17.4%,是当月信贷投放的主要贡献因素。当月票据新增额为负,也显示实体经济中长期信贷需求态势较好,银行适当压缩了短期票据的融资规模。
三、广义货币同比增速继续放缓,存款增速进一步放缓
广义货币同比增速仍延续了放缓的态势,在趋势和绝对增速上都与信贷及社融总体态势呈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2014年年末,广义货币余额122.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1个和1.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余额34.81万亿元,同比增长3.2%,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末低6.1个百分点。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加强环境下,商业银行存款增速放缓、负债结构变化是形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其次,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展略有放缓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基本面原因;最后,2014年外汇占款增速持续放缓,1-11月累计新增外汇占款不到9000亿,较上年同期少1增1.6万亿,这导致基础货币增速放缓。
2014年12月末, 人民币存款余额113.86万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5个和4.7个百分点。2014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48万亿元,同比少增3.08万亿元。从绝对值看,12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7229亿元,同比少增4281亿元。当月住户存款、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速来看,都延续了放缓趋势。财政性存款减少1.27万亿元,投放规模低于预期。金融脱媒加快、互联网金融发展仍是影响存款增速放缓的趋势性因素,近期资本市场景气度上升也进一步分流了储蓄存款。而存款偏离度管理的实施也促使银行降低了年末存款“充时点”的冲动。
四、市场利率全年总体趋降,四季度外汇储备下降
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均为3.49%,分别比上月高0.67个和0.70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年同期低0.67个和0.79个百分点。较上月提高主要是受年底金融机构资金需求增加的季节性影响;同比下降表明当月市场利率水平并不算高,仍属总体平稳,特别是在央行加强针对性灵活调控、财政存款下放及银行自身加强流动性管理等有利因素的影响下,市场并未出现上年末的利率大幅上升的极端情况。从全年的情况看,在稳健偏松货币政策下,央行灵活运用SLF、MLF等各类创新工具进行灵活调控,资金投放力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汇占款增速放缓的影响,货币市场流动性保持充裕,利率水平处在合理低位。
12月末贷款基础利率(LPR)为5.51%,较年初下降了0.22个百分点。LPR在2014年经历了先升后降的波动变化。上半年受信贷供需形势偏紧的影响,LPR从年初的5.73%上升到6月初的5.77%;在央行加强定向调控、政策趋于宽松的影响下,随后该利率有微幅下降;LPR的显著变化发生在2014年11月底,主要受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的影响,LPR也“顺势”下降,从5.76%一路下降到目前的5.51%。
2015年,在美联储退出QE甚至加息、人民币汇率面临贬值压力的情况下,我国有资本流出压力,外汇占款仍不容乐观,这对国内流动性有紧缩影响。但货币政策保持中性偏松,货币市场保持流动性总体平稳、适度宽裕仍将是主要政策目标。存款偏离度管理实施、存款统计口径调整以及存贷比监管进一步调整等也将促使银行改善流动性管理,缓解负债压力。总体上看,今年货币市场总体平稳,市场利率维持在平稳较低的水平。贷款基础利率方面,由于是银行对其优质客户的利率,因而LPR受基准利率的影响较大,预计LPR在目前水平将维持较长时期。考虑到仍有降息的可能,LPR也会随之进一步下降。
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84万亿美元,较9月末减少了近5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下降与外汇占款低迷态势一致,反映了美联储退出QE、人民币汇率预期分化背景下,境内主体结汇意愿下降,资本流出压力加大。而美元升值背景下,外储中非美元货币折算美元价值下降也是原因之一。
五、存款增速持续低于贷款增速客观上要求适度下调准备金率和优化存贷比监管
2014年以来,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速持续低于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6%,而存款增速只有9.1%。预计未来这一趋势还将继续。这种状况将加大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对银行信贷投放构成限制,不利于整个社会融资成本的降低。在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大背景下,存款增速持续下降情况下存款市场竞争激烈,银行负债成本会因存款利率上浮扩大而迅速推高,从而更加不利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降。建议适度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缓解银行存款和负债压力。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利率只有1.62%,而目前银行的计息负债成本接近3%,成本收益倒挂明显。通过降低准备金率来提高银行资金运用能力、增加高收益资产配置,有利于促进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的下降。
2014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48万亿元,新增贷款9.78万亿,新增存贷比超过100%,余额存贷比进一步上升。在存款增速放缓、负债结构多元化的背景下,建议进一步优化调整存贷比计算口径,考虑到存贷比监管将列入修法程序,在“过渡期”内,应再次调整这一比例的计算口径,以缓解银行吸收存款和负债成本上升的压力,这也是促进利率市场化平稳推进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