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颂 深圳报道
凭借雄厚的财力、背靠财政部的公信力以及融资的便利,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下称资管公司)是时下资管市场炙手可热的“金牌担保人”。凡有资管公司作后盾的产品,不管资金投向房地产还是地方融资平台,都相对更好卖。
今年以来,资管公司的担保逐渐由暗转明,从出具兜底承诺协议,转为自有资金直接买入产品次级,优先级往往对接银行理财资金。而以往几年较多出现的是,资管公司为信托出具远期债权回购承诺函或增信函,收取担保费。
“以前资管公司提供远期回购协议,不用实际出资。这样会做大或有负债,对信达这种上市公司不利。”某股份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说,资管公司有很强的融资能力,并不在乎出资。事实上,四大资管公司曾热衷于投资信托、理财产品,引起银监会、财政部发文规范。
从不良资产处置到次级直投,资管公司仍在寻找定位。
“次级生意”的奥秘
今年6月,东部某股份行印发文件,在全行推行“资产管理公司结构化融资产品”。该行金融市场部一名人士透露,产品交易结构有两种:
第一是资管平台模式,即由信托、证券或基金公司受托成立信托或资管计划,由银行理财资金买入优先级份额,资管公司买入次级份额,资金以股权、债权、收益权等形式发放给融资企业。
第二是有限合伙模式,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信托或资管计划买入有限合伙企业的优先级份额,资管公司买入有限合伙企业的劣后级份额;同时,由资管公司或其关联公司担任有限合伙企业的一般合伙人。这一模式中,资管公司对项目的把控力更为全面。
“我接触的产品,90%都投往房地产企业或者地方融资平台项目。”该人士说,“项目源来自资管公司,本质上是资管公司作了一笔债权投资,我们银行理财来提供杠杆。有时候资管公司会用一级子公司来做,但多数是母公司。”
他表示,行内要求资管公司出资不能低于银行出资的50%,即其杠杆最大不超过2倍;同时资管公司的资金要先到监管账户,银行核实后才按合同要求出账,以防范风险。
除次级资金外,融资企业也需提供“安全垫”。譬如该行规定,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开发商抵质押率不得高于40%,地级市、百强县的抵质押率上限分别为35%、30%。
收益方面,房地产类银行一端的项目总收益在9%出头,净收益2%左右;平台类项目总收益8%以上,净收益约1.5%。
“四大资管公司在收购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渠道,且都是国有背景,是很好的交易对手,”前述人士说,“我们之前合作了很多远期回购承诺的业务,但现在信达上市了、华融也在准备,不能有太多的或有负债,原来的模式不能继续。”
资管公司的新业务路径
某资管公司华南办事处人士表示,国有银行改革完成后,资管公司作为“配套设施”需要明确新定位。大家不约而同瞄准了资产管理这块“肥肉”,业务形式几经变迁,大致有两条主线。
一条是“资产处置”。初期交易各方买入以不良资产形式出现的特定资产,具体方法有多种,比如“在合同中约定一些必然违约的条款”,形式上没有离开老本行。
“后来信达最早放开做企业之间的债权转让。转让方实际是融资方,一般都是地方性中小型房企,到期后由其母公司回购,其实际意义相当于放贷,”他说,“采用资产处置的形式,也算是主业的自然延伸。”
另一条是“自主投资”。2011年银监会、财政部检查发现,四家资管公司买入大量信托、理财产品,资金进入房地产业,遂联合下发《关于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投资信托和理财产品的通知》以规范。
“通知”并未禁止直投,只要求“未实施股改的应报经财政部同意,已实施股改的应履行相应的公司治理程序。”前述人士认为,这等于承认了资管公司直投的合规性。此前根据银监会业务准入,资管公司只能投资债券市场的现券和回购。
不过,上述通知仍使直投业务缩减。资管公司于是不再掏钱买信托,而是为信托出具远期债权回购承诺函或增信函,收取担保费。2012年,这种合作又被叫停,但资管公司将交易对手换成券商、基金子公司,仍照搬这一方式。
今年以来大做的“次级直投”,不少人认为是2011年前直投模式的“回归”。“新业务都有报备,目前还没看到监管有什么意见。”前述资管公司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