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振盛 上海报道
8月22日,浦发银行(600000,股吧)行长朱玉辰在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浦发银行主办的2014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表示,提升资产交易能力,应成为银行在大资管时代必须加快培育的基本功。
数据统计显示,去年仅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就达4.5万多款,比5年前翻了5倍。去年末,整个大资管行业的资产管理总规模达到约33万亿元,是同期本外币存款余额的近三分之一,占同期GDP的58%。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日本的资产管理规模分别是GDP的2倍和3倍。同时,我国还有107万亿元的庞大存款规模,因此资产管理业务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进入大资管时代,对于商业银行既有挑战,也有机遇。银行要想不被替代,必须积极拥抱变化,用互联网、泛金融、大资管的理念武装自己,主动吸纳各种新业态和新技术,扩大自身的边界与内涵,才能走向崭新的未来。
朱玉辰进一步分析,大资管时代正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业进行重新定义,各种金融业态越来越表现为比拼资产管理的能力。谁能为客户资产最有效地保值增值,谁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他表示,商业银行应努力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首先,银行应从单一的资金中介,更多地向综合化金融服务转变。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丰富业务品种,但是银行的产品和资源是有限的,而客户需求是无限的。
“只有将银行打造成整个金融业的"理财门户",客户通过银行渠道就可以享受到各类金融机构的服务,并通过投资组合、咨询顾问,在更高层次上面帮助客户科学理财,才能"脱贷不脱媒"、"脱媒不脱管"。”他进一步分析。
其次,银行应从“重资产”经营,向“轻资产”经营转变。具体而言,银行的资产形态必须尽快优化,更多地从高风险权重转向低风险权重、从场外转向场内、从非标债权转向可交易的标准债权、从自营转向理财、从表内转向表外,才能有效控制风险资产,降低资本消耗。
第三,银行应从资产持有型更多地向资产交易型转变。通过资产证券化、场内外自营投资、理财资金对接融资等业务,银行可以在规模存量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收入来源,既有利于银行将风险分散转移出去,又满足了其他投资者投资的意愿,银行的这一转变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将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提升资产交易能力,应成为银行在大资管时代必须加快培育的基本功。
第四,银行应从过于依赖货币市场,更多地向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手抓”转变,在直接融资领域积极作为。原因是客户对多元化融资的需求日益上升,只有通过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及其细分形态的组合,才能为实体经济扩大融资来源、降低融资成本。
不过,“资本市场更多关注投资权益的估值,而货币市场主要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两个市场的运转逻辑差异很大。” 朱玉辰提醒说。
第五,银行应从融资为主更多地向融资与融智相结合转变,通过更多高附加值的融资服务来创造价值,以此提高竞争能力。譬如与以往单纯的银行融资服务相比,浦发银行还在并购、智慧城市、大宗商品、国资国企改革、地方政府金融改革等方面发力,拿出了许多有高技术含量的综合服务方案。(编辑 王芳艳)